撰文/寧蓉(明靜);攝影/余春發
「生命是一本厚重的大書,需要我們用心寫就」。
當生命之書的扉頁在第一聲啼哭中展開,你我便踏上了一場獨一無二的寫作之旅。
面對這部不容悔改、不可重來的鴻篇巨作,我們時常需要他人的批閱評點、雕琢斧正,更要靠自己運筆行文、刻苦經營。既不隨心所欲,亦不隨波逐流,方能寫就最動人的歲月詩行,記錄最曼妙的人生風景。
成長過程中,耐心教導的師長、親密無間的家人、素昧平生的路人,都是我們生活之作的「讀者」,而只有我們是那獨一無二的「作者」。
古人曰:「言為心聲,文如其人」。生命的歷程塑造了「作者」的性格與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作者」的性格特質及人品在很大程度上溶解在個人作品中。性情偏急則為文急促,品性恬淡則下筆悠遠。
而「好作者」的誕生,絕非一日之功。面對挫折,我們也許會退縮;感到憤怒,我們往往會衝動;凝視前方,我們又會陷入迷茫。這一切都會使作品顯得不夠優秀。
一味堅持「作者」的想法,貢高我慢、唯我獨尊,容易將文章拘泥於狹隘之界、小我之境,甚至跑題而不自知,迷途而不知返;只顧傾聽「讀者」的呼聲,沒有主見,失去自我之義,又何以尋得靈魂的所在、生命的充盈?
唯有借鑒他人之言,拓展生命半徑;守一己之心,表達主旨思想,方爲寫作時的最佳策略。
兼聽則明,海納百川。傾聼「讀者」的呼聲,「作者」便能走出「身在此山中」的局限。
閲歷深厚者的經驗之談,學識淵博者的深刻之見,皆有驚醒之功,提點之效,有利於我們少走彎路、增長見識。
「俯身傾耳以請」,高僧玄奘捨身忘死,不遠萬里前往佛教聖地--古印度。悉心請教「先達之言」,取得真經,享得佛法之樂,成就佛教歷史上一代聖僧。齊威王虛心聽取天下之諫,查漏補缺,「群臣進諫,門庭若市」,終得「戰勝於朝廷」之治。
見於今世,證嚴上人於佛陀殷殷教導,深心信解,拳拳服膺,守志奉道。對印順導師「為佛教、為衆生」之期許,「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終身奉行。帶領全球慈濟人五十多年來,歷盡艱辛、砥礪前行,用生命與淚水終至寫就今日「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之慈濟人間佛教「大藏經」。
而你我常人總以小我之心,錙銖必較。為爭「蝸牛虛名」,始終執著己見,讓自己置身於人我是非、煩惱無明之中,留下了有待善解包容、清淨脫俗的遺憾。
學會傾聽「讀者」之言,並不意味著喪失自我,而恰恰是讓我們借助他人的智慧與方法,以期更加完善我們的人生作品。
然而,人生路上,價值追求的差異,立場視角的不同,也註定他人的言論只能成爲可供選擇的路牌。衆人的言談、輿論的潮流,終究是別人的作品。聽從本心,展現自我,才能匠心獨具,寫就真我。
遙想當年,大陸華東大水災,上億同胞無家可歸,流離失所。證嚴上人本著慈悲濟世宗教情懷,面對席捲而來的輿論風暴、外界質疑,選擇遵從本心,無懼火燒靜思精舍、威脅生命的恐嚇,堅持人道救助,寫下慈濟國際賑災破冰之旅的華彩篇章。
時至今日,COVID-19瘋狂肆虐台灣的時刻,人人談疫變色的當下,慈濟醫院大醫王們,堅守本分及職責,無畏生死,秉持上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搶救生命」的大愛精神,擘劃專責隔離病房,只爲尊重生命,守護健康。
大醫王們人人發心立願,堅持己心,不為紛亂流言所困,勇敢收治新冠肺炎確診者孕婦及重症病患。制定嚴密周詳的治療方案及接生計劃,確保母子平安,創造了慈濟醫療志業歷史上又一篇搶救生命的奇跡。
匆忙歲月,人生路上,不忘初心,鑒他言以修己身、正己行,「作者」方能達到「我手寫我心」的境界。
而你我終將創造出代表我們自己的精彩生命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