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黃宗保
近兩年,社區組隊每個月固定舉辦訪視日,在2021年初的「人人訪視」,我分配到的是一個較新的個案。案主是一個媽媽,獨自帶著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在市郊租房子生活。我們一路順著走訪,一共要去三個地方,時間上有點緊,如果沒抓好,可能就無法與新個案有較多互動及了解。
關於給照顧戶「竹筒撲滿」,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人家已經在接受援助了,為什麼你們還要拿個存錢竹筒,教人家投竹筒存錢、捐錢?」其實,啟發照顧户的善念,也是訪視志工的任務之一。
今晚訪視的案家,就讀國中的二姊平時十分善用零用錢。志工用心以較易理解的說法鼓勵她:「一善破千災,每天起一個善念,把一塊錢放進竹筒裡,這一念善心會帶動妳一整天滿心的喜悅;幫助人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有善念的人都可以做的。」經過解說,二姊就能領會助人的意義。
身為靜思弟子,從臺灣在地的實踐力行經驗出發,帶著這分無私大愛,我走入世界更多需要我們共同付出的角落;不執著於宗教刻板的印象,而是深入人群、利他為上,也是每一位慈濟人應該要有的認知與使命。
2015年4月尼泊爾大地震,6月,第八梯次慈濟賑災醫療團從臺灣桃園國際機場出發,帶著攝影器材的我,內心對臺灣九二一大地震的恐懼猶新,如兇猛的波濤衝擊礁岩般,一路上,心情安定不下來。
走進災區,一場大型物資發放,雖然是清晨,但會場卻是高溫炎熱。
藥師蘇芳霈師姊一句「拉馬思爹」(編按:印度語,日安之意),講完看著鄉親Suza Maya立即緊緊擁抱著她說:「對不起,我們來晚了!你們受苦了!」這是此行,我聽見最感動的一句話。
不同國家、不同宗教,沒血緣關係的我們,因為一分無國界的大愛而相遇,多麼奇妙的緣分啊!
災區裡有太多變數,很快地,在尼泊爾的第三週,我們的行程也暫告一段落。
「雖然任務完成,我們即將離開,但記得我們是兄弟!」Madan Poude 與鄭凱文師兄,因慈濟賑災因緣而相識,Madan Poude感恩慈濟帶給他們希望,離別前和鄭凱文師兄相擁而泣。
回想起與他們第一次接觸時,志工用手機、平板,想盡辦法要告訴當地鄉親「臺灣」在哪裡?
「臺灣在那裡!就這麼小,你們怎麼幫助我們、救我們?」
「你們還會再來嗎?」
得知我們要回國,帳篷區的鄉親,紛紛不捨地含淚問著。
「你們(慈濟)還會再來嗎?」
簡短一句話,總讓即將離開災區的我們,心疼到說不出話來。
我想,無論走到哪裡,慈濟人無私的愛都不會改變,只要哪裡有苦難、哪裡有需要,慈濟人就會在,因為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我們,就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