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承懿(高一新生)
感恩大林慈院人文室與志工組特別為同仁孩子們舉辦三天的小志工體驗,讓我在長照中心看見歲月流轉的痕跡,也感受到長者生命深處溫柔而美麗的饋贈。
三天的小志工體驗,讓我在大林慈濟醫院的長照中心,看見了時間轉瞬即逝的痕跡,同時也感受到獨屬於長者們生命深處溫柔而美麗的饋贈。
剛踏入醫院感恩樓八樓的長照中心時,我心中滿是不可置信。這裡不同於大愛樓下倉促的步調、冷冽的燈光和冰冷的瓷磚地,而是散發著暖黃色光線、鋪著柔和的木質地板,整體氛圍反倒像是靜謐的鄉間小村落。無論是長住的爺爺奶奶、忙碌的護理人員,還是慈濟的師姑師伯們,大家的臉上都流露出從容與安然。
醫療志工陪伴長者前往空中花園散步放鬆。(圖片來源:大林慈濟醫院住宿長照機構提供)
身為初來乍到的小志工,內心難免緊張,看著大家忙進忙出,我一時之間覺得有點手足無措,甚至覺得自己略顯多餘。後來,我在陪伴秀琴奶奶散步時,找到了與長輩們連結的契機。
雖然我臺語講得有點彆腳,但秀琴奶奶卻願意一字一句耐心地與我閒聊。她向我述說起兒女與孫輩的故事,以及戰亂時期的動盪歲月。每當我聽不太懂時,她總是不厭其煩地重複解釋,那一刻我才意識到,當角色互換之後,其實我才是那位需要耐心與關懷的人。
於是,我也開始學著放慢腳步、提高音量,耐心傾聽與對話。這樣透過互動學習而來的經驗與態度,讓我覺得能夠成為小志工,真是太值得了。
放慢腳步、提高音量,耐心傾聽與對話,透過互動學習而來的經驗與態度,讓我覺得能來當小志工,真是太值得了。
隨著與爺爺奶奶們日漸熟悉,我開始注意到每位長輩各自可愛的特質。喜歡寫字的清山爺爺,原來曾是位博學的教授,我心生仰慕;個性活潑的人蓓奶奶,退休前是一位幼兒園老師,難怪總愛與人互動;還有總是戴著那頂紅帽子的高爺爺與陳奶奶,兩人相伴同行,充滿著溫馨恩愛。
年逾七、八十歲的長輩們,起初在我眼中,只是因年齡與身體退化的長者,直到他們熟練地唱起日文歌謠,我才驚覺,這些爺爺奶奶們,正是我在課本中讀過的歷史參與者與見證者。他們掙脫書頁,以白髮為筆、以歲月為墨、以唇齒為硯,將生命的篇章清晰地書寫進我這張如同空白稿紙的腦海裡。那些歷經繁榮與戰亂的故事,一一鮮活而真實地躍然在我眼前。
長照中心的長輩們,以白髮為筆、歲月為墨、唇齒為硯,將生命的篇章深深書寫進我這張如白紙般的腦海中。
期間也發生了一些有趣的小插曲。爸爸曾告訴我,他有一位病人住在長照中心,還特別囑咐我要多照顧她、多陪她聊聊天。但是長照中心裡的爺爺奶奶這麼多,我又不記得爸爸說的那位病人名字,這件事就這麼被我遺忘了。
第二天時,我和一位師姑陪同賴李阿媽前往血液透析中心時,有人向阿媽介紹我是她主治醫師的孩子。阿媽聽了非常開心地講了許多話,可惜我臺語不太流利,聽不懂她在說什麼,但從她開心的笑容中,我猜,爸爸一定把她照顧得很好,醫病關係也十分融洽。
第三天,我又與另一位師姑推著輪椅,陪伴病人前往腎臟科門診。明明是陌生的黃柏諭醫師,在問診中途突然問我:「妳是不是主任家的小孩?」嚇了我一大跳,我趕緊禮貌地回答:「叔叔你好,我是蔡主任家的大女兒。」我心中滿是疑惑,難道我和爸爸真的長得那麼像?但我是女生啊,真的不希望和爸爸長得太像呢!
志工的任務不只陪伴與傾聽,還包括分送餐食與陪同看診等任務。(攝影:黃淑媖)
這三天裡,我傾聽了戰火的無情、愛情的濃烈、親情的思念,以及命運的曲折。每一則故事,都是真實而動人的生命足跡。當然,志工的任務並非只有陪伴與傾聽,還包括分配餐食、陪伴看診等任務。雖然繁雜,但每一刻都讓我覺得很榮幸,能在這樣的過程中幫上一點小忙。
這次的志工經驗,教會了我傾聽的重要性。長輩們所需要的,不只是聽眾,更是能真心回應他們情感的陪伴者。我也學會了同理個體差異,懂得用更多耐心去面對多種語言或語言不清楚的情況,放慢步調與長輩們交流,帶著穩重的語氣與他們互動。此外,我也結識了許多朋友,包括利芙妹妹和親切的師姑師伯們,這些美好的緣分,都是我在服務中獲得的珍貴禮物。
擔任醫療志工不僅是服務他人,更是自我成長的旅程。
我深刻體會到,當醫療志工不僅是服務他人,更是讓自己成長。在服務的過程中,我看見了自身的不足,並勇於踏出改變的步伐;學習主動伸出援手,真誠地與人交談與互動,是我這次最大的學習與收穫。
感恩樓八樓的長照中心,也許不像產房般充滿新生的活力,也不像重症病房般肅穆沉重,但這裡卻宛如桃花源般寧靜溫暖。老人家們悠然自在地品味著屬於他們的歲月靜好,而我有幸能在這裡陪伴、傾聽、學習,體會生命中最美好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