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的醫療之愛

0觀看次
A- A+

林俊龍/國際慈濟人醫會總召集人、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編按:本文收錄在《我們都是「醫」家人——北區慈濟人醫會義診行記》

早期證嚴上人率領委員們前往花蓮境內各市鄉鎮進行訪貧,同時有慈濟貧民施醫義診所(仁愛義診所)的醫護人員偕往,為貧病者免費施醫義診。(1972/11/12;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國際慈濟人醫會」的義診行,一轉眼已經邁入第29年了,也從上一個世紀邁向新的世紀,很感恩無數位醫師、護理師、藥師、志工無私投入,長情陪伴偏鄉、都市角落的病苦鄉親。

而這分義診的因緣,最初源自證嚴上人在1966年創辦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不斷訪貧濟貧中,發現許多困苦鄉親都是「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病」,因而於1972年在花蓮成立「義診所」;1986年更創辦了「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現為花蓮慈濟醫學中心),讓病人不必繳付保證金即可住院手術,也啟動花東偏鄉的巡迴義診。

把醫療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美國洛杉磯慈濟義診中心結合北、中、南加洲的慈濟人醫會為居民義診,並貼心地提供義剪、二手衣捐贈。(2001/08/19;圖片來源:美國總會慈濟義診中心)

早年,我在美國行醫時,就看到許多移民因為無法支付醫藥費而忍受病苦,讓人十分不捨,所以當慈濟想在美國南加州創辦義診中心時,那分欣喜難以言喻,我自然而然地投入了籌備義診中心的過程。1993年美國洛杉磯慈濟義診中心啟用,很幸運,也邀約到20多位醫師一起投入,好事大家做!

在上人的邀請下,1995年我離開美國,決定回到臺灣服務,當時諸多親友都說我頭殼壞掉,頻頻勸退,他們認為好不容易打拚累積,卻在事業高峰放下一切太可惜,但那卻是我人生中,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

慈濟醫事人員聯誼會結合花蓮慈濟醫院舉辦牙科巡迴義診,為秀林鄉秀林村鄉親提供醫療服務。圖:志工於校門口歡迎鄉親的到來。(攝影:潘有益)

身為佛教徒,我認為已經把孩子養大,孩子也懂得惜福付出,終於可以安心返臺投入佛教的慈善事業。很感恩證嚴法師創辦慈濟,救苦扶貧,讓我有機會加入這個大家庭,發揮我的醫學專業。因為曾有籌設義診中心的經驗,1996年便在上人的期許下,籌備並成立「慈濟醫事人員聯誼會」,眾心齊力中展開了義診服務,1998年更名為「國際慈濟人醫會」。

上人常說:「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要走進去。」秉持這樣的理念,慈濟人醫會上山下海,在臺灣各個偏鄉,定期、定點多科別駐診,也到走不出家門的鄉親家中往診;長期關懷飄洋過海到臺灣的移工的身心健康;為街友舉辦義診;也為植物人及多重身心障礙者定期洗牙、治療,把醫療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在醫療資源匱乏的偏遠山區,人醫團隊除親切問診之外,也像一家人般與鄉親閒話家常,提醒用藥安全及進行衛教。(攝影:洪易辰)

我常說,醫療有兩個層面,一個是醫療專業,另一個是醫療人文。人醫會的醫師、護理師、藥師及志工等,不僅擁有各自專業,更難得的是懷抱著那分慈愛的心,陪伴案家、為他們解憂、不厭其煩的衛教,教他們鍛鍊肌力,還為老人家說唱逗笑,許多長年投入的醫護志工跟偏鄉長輩們,就像一家人,非常熟稔親近。每到人醫會的往診日,老人家老早就在門口等待著,這分真摯的醫病情正是醫療人文最好的體現。

慈濟人醫會最大的特色,不只是義診醫療,更結合了慈善、教育與人文。醫療之外,在地社區志工不時關懷、送暖,他們最知道醫療照顧戶的需要,舉凡遇到需要經濟支持或助學者,都能接應。而慈濟醫療體系的義診所,也成為臺灣慈濟人醫會的最強後盾。

墨西哥中部於2017年9月發生強烈地震,除了賑災,美國慈濟人醫會團隊已舉辦超過30場義診,持續關懷災民。(2019/11/22;攝影:岑慧意)

人醫會的規模,在近三十年來不斷發展下,全球25個國家地區都設有國際慈濟人醫會,義診足跡則曾抵達58個國家地區。每當海內外有重大災難發生時,人醫會也在第一時間動員啟程。

還記得八八風災時,土石流掩沒了許多道路,一般車輛進不去,慈濟的醫療團隊及人醫會,克難搭乘山貓車挺進災區,每個人身上都揹著好幾個醫療包,裡邊裝了急救外傷的基本醫材,每到一戶人家就送上一包醫療包,提醒他們若有小傷就能使用,幫助受災戶度過艱難的時刻。

一群臺灣史懷哲 共譜醫愛之歌

人醫團隊不僅給予實質的醫療協助,更安撫了病人及家屬的心。即使天公不作美,但人醫團隊仍不畏風雨,一步一腳印落實偏鄉社區健康照顧的足跡。(攝影:陳何嬌)

這本書是以「北區慈濟人醫會」為主軸,包括臺北、新北、桃園、新竹,服務地點也延伸到臺東,以及澎湖、金門等離島,書中有人醫會一步一腳印落實偏鄉社區健康照顧的足跡,更有許多動人的醫病故事。

感恩許多醫護志工從黑髮做到白髮,更不斷接引青壯輩投入義診行列,長年投入北區慈濟人醫會的副總召集人謝金龍醫師說:「我們不是史懷哲,可是只要我們有很多人,我們也可以成為一個史懷哲!」

這也是一群臺灣史懷哲們的故事,不只是醫療,他們傾聽、陪伴、送暖,為病苦者帶來希望,如同千手千眼觀音;他們也從許多獨居長者身上看見生命的韌性、尊嚴與勇氣。

這條愛的醫療之路,許多醫護志工從黑髮走到白髮,並持續接引青壯世代投入義診。正如謝金龍醫師所言,只要眾志成城,我們也能共同成就如史懷哲般的醫療大愛。(攝影:詹進德)

醫療是是一份古老的行業,儘管如今我們擁有最新的醫療科技,然而我們對待病人的那分關懷、那分愛,將永遠是醫療的主旋律。非常非常感恩這麼多年來,所有投入慈濟人醫會的醫師、護理師、藥師與各職類的志工,因為有他們,這分跨世紀的醫病之愛,將持續在山巔海濱高歌繚繞、響徹雲霄!感恩!


更多書籍介紹請見: https://store.jingsi.com/products/bcbd22f5-f68d-4306-a236-3dbdaef8f264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