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許愷玹
微雨,我正和先生聊天,車子才剛駛出停車格,他突然又臨停在路邊,只來得及說一句:「等我一下,我去幫那位病人把東西搬上車。」話音未落,人已快步下車朝後方走去。
蔡任弼醫師(左)耐心地將洗腎病人的購物車物品放入車內。
透過副駕駛座的後照鏡,我看見先生耐心地將購物車上的物品,一一安置在那位病人的車內。那是嘉義慈濟診所洗腎室的一位病人,我們稍早在大賣場裡遇見他。他拄著拐杖,步履緩慢,身邊沒有家人陪伴。先生和他寒暄幾句後便各自離開,沒想到在停車場又再次相遇。
先生回到車上後,輕描淡寫地說:「他行動不太方便,體力也不太好,今天還自己開車載外籍看護來採購,幫他趕快安置好東西,比較放心。」
我聽著,微微一笑,沒有回應,因為我早已透過後照鏡,「照」見他的真實樣貌。我當然不介意被「丟」在車上,畢竟,他正在做我最欣賞的事。扶老攜幼,是從小的家教;對病人多一分關懷,是醫者的本分。這樣的「被丟下」,我心甘情願,甚至感到驕傲。
蔡任弼醫師認為,慢性病科的醫病關係更像朋友,甚至像家人。
幾天前,我因為有事前往大林慈濟醫院,正逢中午時段,便約先生在三樓的台灣咖啡餐廳共進午餐。他剛從洗腎室忙完過來,手上拿著一杯咖啡。我笑道:「你拿著外面買的咖啡來台灣咖啡用餐,不會覺得奇怪嗎?」
先生微微一笑說:「妳知道這杯咖啡怎麼來的嗎?」他頓了頓,語氣帶著些許溫柔:「是病人帶來給我的。他每次來看診,都會帶一杯咖啡來和我分享。」
我望著他那張平時被人稱作「酷臉」的臉,此刻卻流露出一抹溫柔與靦腆交織的神情,便知道他是真心感念病人這分貼心的心意。
他偶爾會提起,身處慢性病科別,與病人的關係往往不只是醫病,更像朋友,甚至像家人。有時候,同仁們對病人的照顧已超越了醫療範疇,當某位病人的病情惡化時,大家也會感到難過。
醫護人員的職責,固然是治療病人的疾病,但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卻是醫病彼此共享的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