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蝸牛

0觀看次
A- A+

文 | 謝素燕

一隻蝸牛可以爬多遠多高?我猜至少五公尺遠的水泥庭院,四公尺的高牆。因為就在數月前,家鄉農舍的白色高牆上,就出現了這麼一隻不一樣的蝸牛。

蝸牛一向喜歡潮溼的環境,那一日,天清雲白,地面乾燥,不知為何,竟然在大門旁半面牆高的地方,出現了一隻蠕動觸角的小蝸牛,雖然不及雞卵大,但是在偌大的白色牆面上,是如此的顯目吸睛。牠在陡直的壁面上,冉冉而爬,還不時回過頭往下看。看牠隨時都可能失足墜地,殼破蝸亡,真令人替牠捏一把冷汗。如果我懂得「蝸言蝸語」,真想問問牠,小蝸牛,你如此地歷盡千辛萬險,究竟要去哪裡?

小蝸牛在陡直的壁面上冉冉而爬,不時回頭下望,似隨時可能失足墜地,殼破蝸亡。不知小蝸牛,你如此地歷盡千辛萬險,究竟要去哪裡?(攝影/謝素燕)

記得童年長於鄉間,每當雨後,總會看到不少蝸牛從地面樹葉間、草叢裡緩緩爬出,我喜歡在一旁靜靜看著牠們,彷彿看到逃家的孩子探頭探腦、東張西望,生怕被人發現似的,真是有趣。尤其是中學時,功課壓力大,雨過天青時,我常常蹲在蝸牛出沒的地方,低頭看著慢慢滑動身子的蝸牛,有時甚至會幻想自己能不能也變成一隻蝸牛,一隻平凡的蝸牛,緩緩前進,聽不到喧語,嫩綠的新葉是我裏腹的甘飫,世間的憂愁和歡笑都與我無關,無悲亦無喜。

低頭看著慢慢滑動身子的蝸牛,幻想自己也變成一隻蝸牛,彷彿世間的憂愁和歡笑都與我無關,無悲亦無喜。(攝影/鄭春金)

那時在家鄉看到多是非洲大蝸牛,牠有個拙重的大殼,外表就像四合院暗色磚頭,我想著,大概只有像我這樣鄉野長大的小孩,才會看牠一眼吧!没想到,後來在《莊子》一書中,我發現了蝸牛的踪跡。

「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莊子•則陽篇》

戰國時的莊子,曾任漆園吏,他一定看過各種形態的蝸牛,想像力豐富的莊子,不僅將牠寫進書中,還寓寫著小小的左右蝸角是觸、蠻兩個小國,他們為了爭奪地盤而發生戰爭,雙方死了幾萬戰士,勝利者追趕失敗者數日,隨後收兵回師。這超乎常人的想像,也觸動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無限感慨,他寫下了《對酒》:「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這流傳千古的詩句。

是啊,世間無常,任誰也無法永保富貴名利,繁華如夢,不因權勢羈身,能視富貴如浮雲的人,才能真正擁有自在的人生。我想,這也是白居易為何以「樂天」為字、以「醉吟」為號的原因之一吧。 

世間無常,任誰也無法永保富貴名利,繁華如夢,不因權勢羈身,能視富貴如浮雲的人,才能真正擁有自在的人生。(攝影/沈秀娟)

就在我還神遊莊子的觸蠻小國時,猛一抬頭,發現牆上的小蝸牛已經快爬到天花板了,如果牠還繼續往上爬,就要倒掛爬行,隨時都可能墜地身亡。我一念悲心起,快速伸手抓住牠的厚殼,把牠從險徑中帶到庭院的草叢中。牠立刻縮入殼中,等了好些時間,才又小心翼翼地伸出觸角和軟軟的腹足,緩緩地往樹林的方向爬行而去。

「小蝸牛,這次你會走對回家的路吧!」看著牠漸行漸遠的身軀,我衷心祝禱。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