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麗雲|圖.張麗雲提供
張麗雲(右三)和父親與人文真善美志工合影。
呼呼的風,翻滾的浪花,熾烈的陽光;初秋了,候鳥振翅歸航,牠們,日復一日,一直都在。
人生,歲壽再長,喜樂再多,一日又一日,它,卻無法留住。
那夜,時鐘剛敲過十二響,九九重陽日,是秋高氣爽的時節。每年此時,高壽的您,地方長官鄉親總會送來一份祝福。您知道,這個日子,人人都會記得。
那夜,您小心翼翼,猶如平日,即使一張小紙條,也會被您摺疊得工工整整置案前。
在人生倒數計時,您依然提早做好準備,讓兒媳、外傭來得及隨侍在側,再褪盡一身垢穢,讓他們為您打點整潔。身軀淨畢,時針、秒針不偏不倚停在一點鐘位置,您安心闔上雙眼,一秒也不停留。
張麗雲的父親與媳婦們。
三哥說,他從臺灣回到金門時,把您交代他的衣物順便帶在身上。您走後,他百尋照片,最後挑出一張要遞給奠儀社時,卻在翻開那套衣服,發現您早已準備好一張笑嘻嘻、梳理整齊英俊的畫像了。
原來,您早就準備好了,永遠不讓周遭的人操心。
「我有說,我回去辦完公事,就會再回來啊?」
「......」
「因為有颱風,因為雙十假日,我訂好位了,只差一天,就只差那麼一天啊!怎麼不等我?」
「......」
之前,我若沒有按照計畫回家,您的反應都是短短的,「無閒喔!」不怪罪也沒抱怨,可是,我總會有百般的理由,一個月一個月地延宕,不像您,計畫周全,按牌理出牌。
然而,這次任我雙膝落地,不斷哭喊解釋,換來的只是香案前那一抹的笑。
張麗雲(右)帶著女兒一家一同探望父親,四代同堂樂融融。
從我懂事、知道您的那一刻,家裡「男主外」的一切,您打理周全,在親戚朋友前,不欠人,也不負人。
三個月前,您摔了一跤,拗脾氣的您,硬是不肯去就醫。誰知,一週後,那小裂傷讓您不得不面對現實。身臥病榻,您重複說:「我這一生沒有欠人了......」
是啊,您有四個兒子,小姨子難產後無一男半女,您將最優秀的四子割愛。岳母家無男丁,您再讓二兒子成為岳母那一房的子孫。大兒子早逝,最後留在身邊的只剩下三兒子,偏偏他小時候最調皮,常被左鄰右舍告狀,您不問緣由,只要伸手拿得到的器具,不管它多大多利,拿起就打。因為您愛面子,不想讓左鄰右舍有閒話說。
您的兒子,跟您沒兩樣,心善嘴硬。但是您知道嗎?您在加護病房的其中一天,頭腦清醒,對答如常,他雀躍地說:「今天心情很好,爸爸比較好了,我去買飲料請大家!」您也都知道,在人生的最後,陪伴您的,卻是從小讓您最頭疼的三兒子。
父親一生謹言慎行,凡事追求完美,對待女兒卻不忍苛責。
您一生謹言慎行,凡事求完美,跟著您的妻小也受盡苦頭。兒子有任何犯錯,絕不放過,可是對這個最後來報到的女兒,卻不忍心苛責半句。即使女兒已經為人婆了,您還喜孜孜地常在鄰居前提起舊事,「那時雲仔出生,我蒸了好幾斗油飯去送人。」
那個年代,吃一頓乾飯算是奢侈,家裡子女眾多,秋收高粱才能向鄉公所換白米,夏日多半以小麥粥果腹,送人油飯是何其珍貴!
您住院期間,我回家探望你。有一天,一位鄰居來家裡,劈頭就說:「妳會洗衣服喔?」有人提到您的女兒,還說,「喔,那位千金啊!」他們可能不知道,我不只會洗衣服,我拿筆和拿鋤頭的力道都一樣。小時候,到山上拔野菜,耙木麻黃葉回來當柴燒,我沒有輸過眾姊妹呢!
或許父親早已預見,人生路上難免遭遇責難,唯有教育可保女兒一生無虞。
我曾經寫過一篇《如果我不識字》投稿在《慈濟月刊》,讀書識字對一個出生在思想封閉的戰地,是可有可無的事。沒有人會去注意一個女孩該不該上學?小學畢業,識幾個字的同年齡層夥伴,多半投入農事,十七、八歲嫁人妻,終其一生為人妻為人婦,再自然不過。
您,顛覆眾人的思維,讓我一路受完高等教育,一點不輸諸位哥哥們。您曾經說,「我沒有辦法給妳什麼嫁妝,受高等教育就是妳終生的嫁妝。」也許您早知道,無法伴女兒走完這一生;也許您早預知,人生這條路可能會遭遇許多責難,唯有教育可保一生無虞。
您七十幾歲時,從職場退休後,毅然回到家鄉,靠著微薄退休金重蓋四合院,為了養老,也期待妻子能與您白頭偕老,誰知正要享福時,她卻在一場急性感冒中,就撒手人寰了。
身為父親的矜持,很少在話語間表現情感,在電話那端,你緩緩道出獨守空門的孤獨,與對愛妻的不捨,此時的我,搬出略懂的證嚴法師法語,也許是父女緣深,你聽著聽著,也漸漸讓走出陰霾,忘卻憂傷。
母親過世後,法親眾姊妹們時常「回家看爸爸」。
我們都是生長在一個閉塞、保守的戰地農村,雖然我不曾被您挨上一棍,然而您的子女們都知道嚴父不苟言笑,也沒有學會撒嬌。自母親過往後,法親眾姊妹們總會陪伴我一起「回家看看爸爸」,我的爸爸就是她們心中的爸爸。
時間無情無義,再健康的身體、再長的壽命也抵不過業力的纏繞,這是一條必經之路,從此岸到彼岸。
我很相信您會如平常一樣,準備好了,知道自己該去哪裡,該歸向何處?
您早就準備好了,就連告別式的日子,也選在外傭回家鄉的那一天。人生不就是應該這樣嗎?為別人多想一點、多做一些,不負人也不對不起人,這就是人的本分事。
談修行何其高深遠長,認真過好每一天,做好該做的本分事,不誤、不傷、不負、不害,行有餘力,如您一樣將帳戶餘額捐出給家扶中心,這是您留給三哥的遺言,我們都會為您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