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黃逸樵;錄音/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
主講/證嚴上人
人間菩提20221128慈悲濟世樂善行
Doing Good and Nurturing Love Daily
以身作則濟貧困
敬老扶幼悲為懷
點滴匯聚一把米
社會祥光樂善行
這幾天,印尼的志工菩薩們回到花蓮來看師父,分享他們為當地社會所做的事。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他們將近三年無法回來,有形的距離只是兩地相隔,但在他們心中不曾片刻遠離。他們始終以慈濟的精神理念落實在當地,明年就是印尼慈濟三十周年了!
企業家以身作則,慈濟志業三十年到位
回想一九九八年,印尼社會因為選舉而引發大舉排華事件造成社會的動盪,該國的貧富差距很大,因此民生生活變得更加艱鉅,人心不安。
那時,臺灣一群慈濟企業家志工啟動愛心,親自到印尼發放白米,有兩百五十萬戶受惠。企業家志工看見那裡的老弱婦孺領到白米,米袋那麼重怎扛得動?於是他們放下身段幫忙扛米。在地金光集團的華人企業家看見這樣的情形,也帶動前來幫忙發放的員工跟著一肩扛起白米,一手牽著那些老弱婦孺一起走。
受到臺灣志工的感動,日後金光集團由上而下整個帶動起來。我時常說「以身作則」,人人都可以成為典範。這些年來,印尼志工就地取材,他們為印尼紅溪河畔無家可歸的貧苦人家興建牢固而健全的大愛村,也用心辦學讓孩子們在慈濟學校同時接受良好的品格教育。
我讚歎印尼的志工,師父在臺灣花了數十年才做到今日這樣,他們參與慈濟還不到三十年就做到了!明年他們將要慶祝三十周年,而慈濟學校也已經創辦二十年,他們做到今天這樣的成果,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的腳步真的好整齊!
米撲滿滴水穿石,一元五元善心不間斷
在印尼,慈濟的「大愛媽媽」志工也在慈濟學校鼓勵學生日存「米撲滿」,孩子每天上學從家裡帶一匙白米到學校來存在罐子裡。將每人每月累積起來的白米集合起來,就可以用來幫助貧苦人家。
孩子們平日在家也會將零用錢存入竹筒,再由學校發起「竹筒回娘家」的活動。他們以零用錢幫助別人,從小便學會點滴付出愛心,即使「克難」也能啟動愛心。這都是最好的教育。
印尼金光集團的黃榮年居士鼓勵員工點滴匯聚愛心,讓他們也有造福的機會,於是所召募的一百八十七萬名員工每天捐米布施,一點點白米並沒有造成生活的負擔,集合起來的愛心就能讓貧苦人家有飯吃。
印尼的慈濟醫院也是這樣在帶動發起竹筒回娘家,期待從院長到醫師們都能一同來呼籲。譬如院內有將近一千名員工,只要口袋裡有銅板,每人每天可以隨喜捐出一元、五元,包括院內的病人和家屬也可以響應。
愛心不分宗教,人人可以隨分隨力,點滴匯聚就能成為一股大力量。助人的善心不間斷,這不就是「功德無量」嗎?
教善行善富愛心,人心淨化社會變光明
請大家打開大愛臺多看國際新聞,針對全球的災難,慈濟的慈善工作在多少國家推動著。我們要先知道訊息才能向人宣導,告訴他們這個世界有很多善心人士為人間帶來希望。報導中蘊含著愛與善,如何幫助別人翻轉人生的故事等等,這都是很好的生命教育。
我天天看著世界地圖,哪個國家傳來災情,只要眼睛看得到而且因緣具足,我們都可以去援助。慈濟長期而穩定地在各地做慈善,平日已經在關注和進行,並非一時得知消息才開始呼籲。大家用心為人群付出,因此是有所準備、穩穩地做好事。
我們平日就要做好事,培養人人有一分善心,這是「教善」,教育人人富有愛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家家行善則能形成一個富有愛心的光明社會。「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這是師父年年、日日不變的心願,最重要的是從「淨化人心」做起。
(整理/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