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黃逸樵;錄音/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
主講/證嚴上人
人間菩提20221125鞏固愛善穩社會
Sowing Blessings by Giving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繁榮世代見疾苦
智慧造福法相傳
鞏固愛善穩社會
願挑重擔擘未來
回顧臺灣社會這幾十年來經濟繁榮富裕,年輕一輩的人真的很有福。早期跟隨師父推動慈善、醫療志業的志工也很辛苦,現在才加入培訓的年輕志工,也可以說是很有福的一代。
志工家庭新人出,享福還要再造福
享福的人有沒有想到再去造福人間呢?我常說「知福、惜福、再造福」,造福就像在銀行存款,要在這個「福量」存摺裡不斷存款,讓它持續增加。若是有福卻只知享福,福報也會用盡。
上一代人造福,下一代才有福可享,若是第二代、第三代沒有繼續造福,福報就會消失。身在慈濟家庭的年輕志工,應該都聽過父母提到這樣的觀念,人,必須不斷地造福才是真正有智慧。
在慈濟家庭長大的盧柏任,現在主持大愛臺「大愛真健康」的節目,運用專業帶動長者運動,幫助他們將健康照顧好。他和姊姊都成為慈濟志工,那一分用心去愛人的真誠付出,令人感動。
還有身為護理師的慈濟志工,懷著使命感投入工作,當病患在生命最後的時刻,她緊緊握住長者的手,畫面真的很美!
成長在慈濟家庭的孩子自小耳濡目染,長大之後跟隨父母的腳步加入志工培訓,有志一同、代代相傳。第一代志工從慈善工作看見世間苦難;第二代志工見苦知福;第三代的年輕人比較具有國際觀,在享福中也看見了世界的災難。
前人經驗做養分,無畏責任肩承擔
世間現象總是物極必反,進步與發展到了極端就會開始變化,甚至是消失,這是佛法告訴我們的「成住壞空」。剛才聽見幾位志工分享家中長輩,祖父母或是父母往生了,這些也是人生的自然法則,在所難免。師父同樣也年紀大了,不過我總感覺應該把握生命、分秒不空過。即使是近乎「拖命」、用力呼吸在跟大家說話,我依然心懷感恩。
除了感恩父母,我也感恩自己能夠確立慈濟的方向,並且能有這麼多海內外的志工來響應慈濟做志工。此外,見到慈濟家庭以善傳家、代代相傳,常言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既有福,下一代的年輕人更應把握因緣,挑起天下的米籮。當米籮愈重,我們的腳步愈是加快,也就是責任挑得愈重,腳步愈要走得快!
總而言之,我們不要畏懼承擔、害怕負責,肩膀有承擔、願意扛起責任的人,才是有用的人,人生也才富有價值。年輕志工承擔使命,這是開始在為將來的社會鞏固平安,而讓社會擁有愛與美善,這是造福人間,同時也讓自己增長智慧。
(整理/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