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 見寶塔品》三變淨土 容盡諸佛

0觀看次
A- A+

 繪圖/黃逸樵;錄音/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


20160921證嚴上人講演《法華經》/大愛臺《靜思妙蓮華》1282集

塵劫諸佛覺於一念中,
示現無量世界為一體,
乃通示生佛心境之妙,
此證明分身千百萬億。

歷劫以來,諸佛覺悟就在一念中;其實諸佛菩薩在人間度化眾生,無不都是要來教育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我們心念要單純,心寬念純,就是人間最平靜、最美妙的淨土。所以我們學佛,就要學得無明全都去除,沒有煩惱雜念,心念單純,對人這分平等、愛的尊重。

「塵劫諸佛覺於一念中」,我們要相信,無始以來,人人與佛都有同樣的覺性,只是我們的覺性受污染了,佛的覺性則是清淨無染,差別就在這裡。只要修到覺性無染,人人也都可以成佛。

「示現無量世界為一體」。釋迦牟尼佛顯示圓教一乘法,為了讓人人回歸本性,覺性不受污染,就要說很深的法,卻用很淺的形象為我們譬喻,在生活中讓我們體會、了解。

這就是諸佛的慈悲,不但布施法,還要忍得眾生的剛強。法才是眾中之寶;有形的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再如何值錢,也沒什麼大用處。為什麼世間人認為是價值連城呢?去除煩惱,也除去無明,就要用工夫。

「乃通示生佛心境之妙」。覺悟之後,就是要通,佛在經典中已經普遍為我們告示,讓我們知道「生佛平等」,眾生與佛都是平等。眾生與佛本無分別,差別只在佛的心境清淨無染著,眾生的心境就是污染著。

學佛之後,道理已經通了,只是心境還未「達」,尚未通達道理。「三明六通」,這個「通」是通了,但是還沒達;若是通而達,就是完全通徹了,就到佛的境界了。佛與眾生的心境,界限就在無明,這無明若隔開了,眾生與佛的境界就是相通達無礙。

其實佛心也有掛礙,他的掛礙就是眾生;眾生未盡,佛還是倒駕慈航,屢屢迴入娑婆來。地藏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可見聖人同樣也有煩惱。當然,我也是在得失中煩惱,這就是凡夫的境界。眾生與佛的心境就是如此微妙。

「此證明分身千百萬億」,其實世界無量,每個眾生的世界也是無量,佛陀的教理通達,要讓我們了解天地萬物的道理,古佛、今佛都是一樣。塵點劫前一直到現在,所有已成佛、已覺悟的大覺者都是這樣,我們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

過去的佛、現在的佛,都是在眾生中成佛,道理是很透徹。所以,心理清淨,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已經通達、了解這種相,就是事相要來會合道理。若用心,自然能夠通達。
(整理/釋德清、明漠)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