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黃逸樵;錄音/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
20160604證嚴上人講演《法華經》/大愛臺《靜思妙蓮華》1206集
大慈喜覺淨緣長情起喜捨,
大悲心念牽掛苦難人不忍,
如來哀愍覆護悉皆令度脫,
是人發大菩提心願力覆護。
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是佛陀教育我們的「四無量心」。我們學佛,要經過一條慈悲喜捨的菩提大直道,讓我們從凡夫地,直通到大覺菩薩而到佛的境界;這是一條很寬廣、安全的道路。因此,我們要大慈喜覺;在「三十七助道品」的「七覺分」,就有一個喜覺分。
這個歡喜從何而來呢?從直心契悟真法。我們既然學佛,要直心依教奉行,還要深信。既然信了,我們要信受了解佛陀的教法;若如此,喜覺就是直心契悟真法,得到歡喜,那分歡喜叫做法喜。
《妙法蓮華經》是成佛之道,用心在這部經,即便一句一偈,起一個歡喜心接受,受持在內心,慢慢地,這顆種子就能入心,根深葉茂,「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佛陀一直期待我們要好好護持、弘宣此經,就是要很歡喜,「大慈喜覺淨緣長情起喜捨」。
「如來哀愍覆護,悉皆令度脫」。人生苦難偏多,諸佛菩薩倒駕慈航來人間,「是人發大菩提心」,發大覺悟的心,就要從「願力覆護」開始。有願就有力來覆護,來護持、保護眾生心,願意為眾生喜捨付出,所以種種供養。供養就是付出。
諸佛、法身菩薩,都是已經成正覺的人,但是他們願回歸娑婆,用種種方法幫助眾生體會道理,這就是「愍眾生故,生此人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因為諸佛菩薩來人間,是為了「廣大敷演分別解說普施一乘實教」,廣向大家說,讓人人無所不知,無處不曉這部經的道理。
不只會說,還能做到。因為這部經所教育我們的是六度萬行,雖然是說六度,散開為萬行。我們能身體力行,任何一個空間、時間,任何的人間,這個法都能普遍利益群生。「廣大敷演分別解說」,針對不同根機的眾生,為他們耐心分別解說一乘真實的教法。
「從事不妨於理」,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沒有妨礙道理。「在理不隔於事」,我們講道理,與事絕對沒有分開,這就是《法華經》的妙,妙在事與理永遠互融。我們能身體力行,又能去幫助人,事理全都具足。
聽經就要這樣去體會,事理是圓融的,涵蓋在天地間,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無事不涵蓋這個理,這個理無不含蓋所有的時空、人間,《法華經》的妙就妙在這裡。
(整理/釋德清、明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