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因果啟悲智

0觀看次
A- A+

 繪圖/黃逸樵;錄音/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


主講/證嚴上人

人間菩提20220703寓教因果啟悲智
Educating People's Hearts

見聞苦難發悲憫
愛心會合淨人間
寓教因果識轉智
造福增慧共善行

從當今的天下時事,大家更能體解「人性」。我們要開啟人性之愛,讓它更加廣闊,更要警惕人心,不要因為一念偏差而導致人間的災難。

借鏡苦難,心靈的自我教育

災難分為大自然的災害,也有人禍引起的災難,小至社會,影響之大甚至擴及國際間。因此,這樣的心靈教育,哪怕是才上幼稚園或小學的孩子,無論年紀多小,包括中老年人在內,我們都應該讓人學會開闊視野、反觀自性,明白什麼叫做「愛」。

在平常,懂得節儉、愛惜物命,珍惜所擁有的,並且有心關懷苦難人,這就是愛的心靈教育。看看現在的天下苦難,戰爭造成很多難民的流亡,氣候變遷也造成氣候難民,這些現象等於替我們打開一面天窗,因為看見了才能自我警惕,並且啟發愛心、點滴匯聚,讓身處在平安環境下的人,願意幫助受苦受難的人。

普天之下,「貧富懸殊」一直是不解的社會問題,而從事慈善工作,也要讓生活在太平、享受經濟繁榮的人同時看見世間苦難,藉以啟發愛心。我常說,慈濟募款主要不是募集金錢,而要心靈教育的提升,希望人人用愛心造福人間,讓世界平安祥和。

身體力行,讓愛心化作力量

關心天下時事,並且願意為了正在承受苦難的人伸出援手,叫做「人道精神」。我們呼籲人人行善做好事,是讓大家有機會回饋社會。佛法中所謂的「因明觀」,講的就是因果,人人本具慈悲心,不忍眾生受苦難,我們啟發人心發揮人性之愛,若能把握因緣以人道精神幫助苦難人,不但為自己造福,更有助於淨化人心。這是轉識成智、悲智雙運。

「慈悲」,是造福人間;「智慧」則是啟發愛心的教育。「悲」與「智」,在佛法稱做「兩足尊」,就像人的兩隻腳,不但得以立足,也能行得通,開創出一條福慧的道路。

因此,面對苦難的時事,我們可以回到慈濟功德會剛成立時所推動的「竹筒歲月」,家庭主婦每天省下買菜的五毛錢,只要人人願意付出愛心、點滴會合,相信現在也能為遙遠國度的苦難人略盡棉薄之力。

希望大家把握因緣、身體力行、付出愛心。只要愛心能擴大,便能凝聚力量。這些道理並不是「知識」,只要知道了就好;期待大家不要擔心力量微小,而是提升智慧,讓愛心真正化作一股力量。

(整理/明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