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黃逸樵;錄音/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
20160321證嚴上人講演《法華經》/大愛臺《靜思妙蓮華》1137集
威而不猛,謙恭為德;
溫厚勵行,篤愛為德;
折伏為威,攝受為德;
自在莊嚴,威德三昧。
「溫而厲,威而不猛」,這是孔夫子的德,用「溫、良、恭、儉、讓」五個字概括他的人格。現在釋迦牟尼佛也同樣教導我們要如何待人接物,以修養自己的身行與心。
「威而不猛」、「謙恭為德」、「溫厚勵行」,也是我們人人要學習的。做一位領導人就要有德,讓人看了起恭敬心,說的話能讓人接受,還能入心反省,趕緊改往修來。
有好的因緣,接觸到與我們有緣的好人,對方有德行,來自於他的修養。我們有因緣與有修養的人會合,我們有錯誤,他願意提醒我們,就要趕緊接受,這就是我們努力學習的,才是有修養。
要修養什麼功夫?修養之後,他人與我們相互對待的結果為何呢?就是說的話,人家會聽,指正他的錯誤,對方也願意接受。因為他有那分威儀,對人就是這樣謙虛、恭敬,讓人看了心生歡喜和尊重,這就是威而不猛。
「威而不猛」,讓人看到不是怕,是既恭敬又很想親近的感覺,因為他「謙恭為德」。修行,就是要修這分謙卑,而且對人恭敬。還要「溫厚勵行,篤愛為德」。孔夫子以身行教育,弟子在孔夫子身上薰沐到的德行,他們是「篤愛為德」。
「篤」就是誠實,以這種誠實的心在修行;愛人、愛物、愛己,這種真誠的愛,叫做「篤愛為德」。對世間人事要有篤愛,這是我們修行者的本分。
若能依此修行,自然「折伏為威」,我們能折伏一切煩惱。自然外面任何煩惱都不會侵入我們的心來,內心的煩惱也就自我折伏了。我們若時時謙虛,用愛去付出,篤愛為德,用愛對人,又哪有什麼無明、煩惱在內心呢?愛就是付出,付出是無所求,無所求的愛付出,自然就沒有煩惱了。
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與人說話、待人接物,就有力量,這叫做「折伏為威,攝受為德」。因此,你說的話就有「信」,一切都有誠意的信念在,你說的話,大家都願意接受,這是「攝受為德,自在莊嚴,威德三昧」。
我們要如何學得「威德三昧」呢?必得具備「威而不猛,謙恭為德;溫厚勵行,篤愛為德;折伏為威,攝受為德」這三德,全都入到我們的心坎裡,自然就能「自在莊嚴」,因為我們的心沒有欺騙、貪著,就會很自在。這種自在就是一種莊嚴,也就是「威德三昧」。
(整理/釋德清、明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