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信與迷信

0觀看次
A- A+

攝影/陳靜惠

凡是「宗教」,都是為了教育眾生而設立,是為引導大眾得到心靈的平靜,安分於自己的崗位,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這也是世人需求宗教的原因。如果宗教團體之間彼此對立、互起派系干戈,那就令人惋惜,堪謂悲哀了!

其實,並非宗教出問題,而是信仰的人出問題。某些人曲解了宗教超然的意義,致使在迷惑中偏執自我見解而作繭自縛,此即是迷信者。迷信的人常會追求虛幻的理想,導致思想分歧。譬如一棵樹,如能用心好好照顧,將分歧的雜枝整修完美,使樹幹健全生長就會令人喜愛;若是任憑雜枝亂草纏繞,則再好的樹質也會遭受破壞而影響外觀與價值。

另有些人不講究自己的行為如何,以為信仰某宗教就能上天堂,若不信就墮地獄,因此心生惶恐畏懼而盲目信從;更有人說自己已了生脫死,得到永生的境界,或是具有異能神通......,長期執迷在其中。這就是迷信者在宗教枝節上生幻相,這樣的人很容易誤入迷津、走火入魔。

世界各大宗教團體都有組織性,有具體的教育性,例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正確的宗教,主要是在人間設方便教法,引導人們建立大愛的精神,但是人們大都無法體會其意義而捨本逐末。人在迷信中追逐幻相,自然會產生無數煩惱,在虛幻相中求取名利更是苦惱。所以說,與其迷信不如無信。若要信則應該智信、正信,絕不可捕風捉影,否則將會徒勞無功,枉費人生。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不談怪力亂神,以免導人於邪迷歧途,致使社會不安。正確的宗教教育,主要是教導大眾應如何做好人,並非無中生有,以怪誕之說使人沉迷,或以暴力亂象迫害人的身心。信仰宗教必定要秉持誠與實,坦然面對現實人生,若能透徹世間物質與愛慾,掃除欲心染著,去掉虛名虛利的迷執,就會體悟正法而得歡喜心。

真正的實法必合於日常生活的需要,既然入宗教之門,就必須在人間發揮效用。所修學的經典教理,要合乎人情事相,絕不可迷信。除了學習實際的教育,在現實生活中踏踏實實地發揮自己的良能外,最好能以身作則,將自己的經驗及所了解的道理教導他人。若能如此,則會增長真實的善根。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