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真理

0觀看次
A- A+

攝影/周幸弘

「理」,看似無形,本來無名無字,只是心理意識,但人常常要探討道理,或是爭個理字。

有人會說:「知道、知道!這個道理即使不懂,只要多聽、多看、多研究就懂了。」可是聽到的是不是真理?如何才能真正體悟道理?實在很難。要在文字上去探討、去找,甚至體會「理」,談何容易!

文字是用來顯理的,通常很難一句話就讓人聽得懂,卻也不一定一大篇才能體會。有一天國外來了一封信,請懂英文的人來看,他說看不懂。懂德文的人說不是德文;懂法文的人也說不懂,最後才知道是阿拉伯文。可見全球各地的語言、文字不同,並非人人能識。如此說來,透過文字去理解的道理,難道不會受文字所限嗎?

執著於文字相也會變成習慣,一味地認為看書就能懂道理,反而遇到真實的人事物,就難得圓融了;若能在人事物中多用心,不執著,用真誠的本性去體解道理、貼近真理,這就叫做體悟。

說來似乎頗有道理也很簡單,但是如何接近?這就是我們要體會的地方。文字或語言都只是工具,我們要能運用工具才能真正體會道理。《金剛經》云:「法,如筏喻者」。將「法」比喻為竹筏,我們從此岸到對岸去,必須使用船筏等工具,等到渡過河去,船筏就不必用了。這就是應用。懂得方法,還要能運用且不受法的束縛,因為到達彼岸後就要棄船上岸,不會還將船帶著,就是這個道理。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動作言語中,無不是法、無不是理,只是有時候站錯邊了。我很喜歡孩子,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最天真的本性,用心去聽他們的童言童語,往往能聽出真正的道理。

有一回我到慈濟小學,看見一群孩子在跑。一個孩子說:「喂!為什麼跑那麼快?要守規矩,你是幾年級的?」對方反問他:「我是二年級的,那你幾年級?」那孩子回答:「我是三年級。你應該尊重我,聽我的話。」二年級生就說:「你比我大,應該要疼我、照顧我。」

兩人都有道理,但互執一詞就變成爭執。其實道理要放對位置,雙方互換一下,不就完美了?道理用得對,那就很美了,如果有偏差就會起爭執。期待人人多用真心體解真理,善待他人,社會就能亮麗、祥和。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