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利他善業隨

0觀看次
A- A+

 繪圖/黃逸樵;錄音/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


主講/證嚴上人

人間菩提20220325慈悲利他善業隨
Bringing Out People's Kindness with Compassion

滴水匯入功德海
慈悲利他入識田
深心信解行善道
澈見本性耀光明

感恩所有的榮董菩薩,一直都在支持著慈濟,把點滴愛心會合在一個大缸裡。大家會合起這樣的力量,我們就可以為人間、社會做很多事情。

社會上有大風小災時,當然需要人人發心支援人力、物力,然而平常平安時,即使是富有的國家,也難免會有貧窮、苦難人,所以平時的慈善工作,我們還是日日不斷、時時不停。這都是靠著點點滴滴的小錢,累積起來行大善。

乘願而來 體會人間之苦

人生是受業,或是帶業而來?說的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是我們過去生所造作的「業」,也就是「業識」——帶來的意識。

有一位美國教授(施益民)曾回來跟我分享,人類的腦中有一塊「慈悲利他」的區域。聽到他這樣說,我趕快問他是不是研究佛學的?他說不是,是因為他們的教育談到了慈悲利他的研究,他才走入佛法。

佛法很深奧,不論是生命學,或是天地萬物,都是很深入地在教育著我們。很期待人人對佛法有這分好奇心,深入去了解,才能體會人生是帶業而來,或者是受業而來?或者是乘願而來?

「乘願」而來,就是當因緣具足了,雖然知道人間很辛苦,但還是願意投入,說:「我願意!」也就如佛法所說的「信、願、行」。明知道人生是苦,又乘願來到世間,從苦中不斷地薰陶、感受,真正體會人生的苦。

知而不行 難體會真實風光

自然法則的物理現象,如何跟眾生的心理與生理會合?是苦,還是樂?是喜,還是悲?事實上,所有的悲歡離合,都是我們從物理、心理和生理當中,去體會到的感受。

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都是由不得自己而來的。既然來了,也感受到了,如果甘願接受,就會感恩有這樣的苦,這就是「證」,見證、體會到了。知道來人間是苦,但還未體會到,或是沒有感受,就會如我眼前的這杯水,說是熱的,心裡也已經知道是熱的,但到底是燙人的熱?還是溫和的熱?如果沒有用手去靠近它,就無法體會「熱」到什麼程度。

佛法也是如此,我們相信佛法能夠帶我們走入正確的方向,是一條很好的路,但如果一直在原地踏步,不願跨出第一步,就無法體會這條路的真實風光,

力行善道 回歸真如本性

大家有心學習佛法,所以我說這些來鼓勵大家,要再進一步去探討。佛法千經萬論都離不開慈、悲、喜、捨,都是要來啟發我們的慈悲心。

其實不論儒教、道教、佛教,都認同人性本善。人有這個善良的本性、有慈悲心,又願意去付出,是正確的善,也就是回歸清淨無染的如來本性。

期待每個人從自己做起,人人有修養,這個社會就會充滿和氣與瑞氣;人與人之間合心團結,國家就會很祥和,社會就能平安。

(整理/施金魚)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