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黃逸樵;錄音/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
20151101證嚴上人講演《法華經》/大愛臺《靜思妙蓮華》1075集
身心懶惰於諸道業不能精進,
因而退大向小懈怠惱亂初心,
隨煩惱障礙大道業半途欲退。
這幾天,一直都在說道險難,曠野無人,甚為恐怖!我們思考這輩子,不由自己來人間,所了解的人間世事不盡人意,很多事情都是由不得自己,因而選擇修行。修行一段時間,慢慢退失道心,懶惰於諸道業;對道業,慢慢變得不稀奇、不認真了,回歸與平常的生活都一樣,就是煩惱雜念,沒一點道氣。
道業已經放鬆了,無法如初發心那一念精進,自己內心慢慢就放鬆了,因而退大向小。開始時的熱情,要為佛教、為眾生,自度同時要度他人,這念心慢慢退失了。回歸到自我修行就好了,不必管別人,投入「為眾生」的事業太辛苦了,面對各形各色的人很複雜,不如顧自己就好了。
懈怠心一起,就擾亂我們的初心,再也提不起這分入人群的熱情,慢慢隨著煩惱而障礙大道業,半途欲退。我們自己省思看看,不管多少年或幾十年,初發心的那一念,還保持著嗎?
我們凡夫心時時都會起心動念,這念心若沒有好好照顧好,退大向小,懈怠惱亂初心,隨煩惱障礙大道業,半途欲退。最初發心修行時,就是起步要向前走了,以成佛為修行的終點,卻在還沒到終點之前,在半途就起退轉的心態。
發心容易,我們修行也是發心很宏大,一定要到佛的境界;但是經不起人我是非的考驗,不消幾年,就生轉退心了,這就是「中路」。迷失的人生,好不容易遇到導師帶路,本想隨導師向前走,但是半途就懈退了,想再走回原來的路。
我們初發心學佛的使命,「為佛教,為眾生」。沒有一天不說累,但是,每一天都要面對芸芸眾生,也是一樣要向前走。生命是減少了,但願與眾生結善緣、造福業。我們要發心如初,成佛就有餘了。
(整理/釋德清、明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