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白崑廷
《四十二章經》:「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因為有愛有欲,而生出憂愁的煩惱;在憂愁中生出一分得失的恐懼。這裡所說的愛是自私的小愛,就是愛欲,對所愛的人因為重視而害怕失去,才會患得患失。
有位委員回精舍,看她面露愁容,相談之後才知道,她因先生的外遇而愁苦不堪。我問她:「先生有外遇多久了?」她說:「好幾年了,還有了孩子。」我說:「過去不曾聽妳提起過,看妳和先生也很好!」她說:「過去我還不知道,是最近才知道的。」
我說:「妳不知道的時候,你們夫妻感情不是很好嗎?」她說:「是啊!我不知道的時候,覺得先生很愛我,自己很幸福。」我說:「現在呢?」她說:「現在先生還是很愛我,但是我很討厭他、很生氣。」我說:「妳真的這麼討厭他嗎?」她說:「沒有,我也很愛他,就是無法忍耐。」
這就是自私的小愛。不知道的時候,還是生活得很幸福;知道之後,環境是否改變?沒有變,只是因為她多了「知道」,所以有煩惱,煩惱會失去愛而憂愁、驚慌。
我對她說:「在妳不知道之前是同樣的環境,同樣一個人,妳可以過得很幸福,知道之後難道不能像過去一樣幸福嗎?」她說:「哪有可能?」我告訴她:「若能將小愛打開,化成大愛,就可以做到。」我還說了一些例子。
她的女兒在一旁,是位慈青,就對媽媽說:「可否向師公要一個紅包,讓媽媽送給那個弟弟?」我聽到就說:「很好!但是要和先生說清楚,這是妳向師父要的,給對方那位弟弟。」
我趕快拿了兩個紅包說:「既然要給小菩薩,那大菩薩也要給。這個妳順便拿回去,給那位先生所愛的人,妳要去愛他所愛的。」她說:「師父,這杯茶很苦。」我說:「不要緊,『四神湯』喝下去,能降火。」之後,我得知她真的把小愛放下,打開心胸,先生也對她很愧疚。
這個案例,並不是偏袒先生,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公若不修是公不得!大家要守好自己的道,不要因愛而生憂,徒增煩惱。
我們要分秒不空過。什麼都不必與人爭,也不要計較,別人要怎樣就隨他,自己要做的事,我們要很認真,步步踏實做。做了,就賺到了時間,對人生看得愈多體會就愈多,證悟也愈多。
人人都是平等,愛也是平等的,若能愛到人人平等,就沒有得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