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黃逸樵;錄音/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
主講/證嚴上人
人間菩提20211216青銀共好典範傳
Providing Care and Support to Young and Old Alike
善念匯聚同方向
貫徹始終利他行
智慧累積不認老
青銀共好典範傳
「青年線上伴學趣」活動分享,看到的都是年輕人,覺得社會真的有希望了。很期待更多有志於教育的年輕人,一起來帶好孩子的正確方向,這是最重要的。
學無止盡 陪伴傳承好典範
慈濟已經走過五十多年,資深的慈濟人雖都是年長者,從五、六十到八、九十歲,但他們沒有停滯學習,還是跟著時代進步。他們小時候要聽父母的教育,長大要成家立業,到了年紀大還要扶持孩子、成全孩子,實在很辛苦。
我很感恩有慈濟這樣的團體,能讓大家發揮生命的良能。人人來自不同家庭生活,承擔不一樣的功能,但共同的心及方向,就是利益人間。很感恩,天天都會聽到老菩薩們生活得很快樂。
我們的志工,因為環境因素,有的從小沒有受過教育,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人人都要接受國民教育。在慈濟裡,不識字的老菩薩很多,受高等教育的教授、博士也很多,但教授、博士不懂的事情還很多。
老人家累積一生的智慧,可以帶著教授、博士一起學習,讓他們看到老一輩待人處世的典範。所以人生學無止盡,永遠都有學不完的學問,很長的路要走,很多的事要做。
壽量寶藏 心腦靈活再出發
開會時也常聽到社工人員提到現在老人長照、疾病癡呆等問題。我就覺得老人安分守己,哪有什麼問題?不要常常說老人有問題,這個社會如果沒有老人家的打拚,哪有今天的社會?要尊重老人家!大家想辦法讓老人家彼此作伴,讓他們的智慧可以發揮,覺得自己還有用處,可以出來服務人群;假如老了,自認為沒有用處,就會一直退化。
2018年,我提出「壽量寶藏」,人人都把前面五十歲寄放在師父這裏,七十歲的人用「二十歲」的心去投入,身體還很勇健可以做事。那時候開始,很多老人家的眼睛亮起來,腰桿也直起來,挺胸跟我說:「師父,我今年才『三十五』歲而已。」聽到他們的分享,我自己也趕快挺一下,告訴自己:「我也才三十多歲而已,認老嗎?不認老!總是還有功能為社會付出。」
時間一直分秒過去、累積,人人都會老,大家要教育年輕人如何陪伴老人家,這是很多家庭要學習的。看那麼細小的螞蟻,都可以做出來;也有新竹的科學家,用回收的水管做成環保火金姑,所以可以給老人家打陀螺或動腦做編織,靈活雙手,讓他們心腦靈活快樂。
總之,大家要快樂、歡喜,勤勞動動手、動動腦,功能不要退化,人就不會老。
(整理/李念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