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

0觀看次
A- A+

攝影/周幸弘

我們都知道學佛要有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叫做「四無量心」。

大慈無悔,大慈的心永遠都不後悔,不論付出多少,都不想要求回報,永遠不後悔。只要眾生能得安樂、幸福,我們就很開心了。大悲無怨,我們去拔眾生苦,付出很辛苦,得不到別人讚歎、隨喜,還受到很多委屈、指責,我們的心會不會怨嘆呢?應該要訓練到無尤、無悔、無怨,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我們付出,不只是無所求,還要感恩,時時對周圍的人,以及被我們救濟的人感恩;誹謗我們的,我們也要感恩。「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誹謗我們的人,就是不明道理,心中有嫉妒,內心無智慧之光明,所顯示出愚癡、愚昧。我們應該要起憐憫心,要感恩他──他用這種形態讓我們了解,讓我們知道,無法幫助人又障礙人,是多麼令人傷心、折磨的事。

因為你被人折磨了,就要注意不要折磨他人,這也是增添一分智慧,所以我們要感恩不明道理,以及誹謗我們的人。心中有嫉妒,不會隨喜別人的人,他會很痛苦,真的是可憐憫的眾生;被我們救的人,為什麼我們應該要感恩他呢?人要學佛,就要先體會人生的苦難,我們才會懂得精進,才會知道人生的迷茫。

所以,佛陀成佛之後,第一次說法,就是講「苦、集、滅、道」。我們要知道,苦是從人與人之間聚集起來的,我們應該要發心滅除苦的根源;要滅除苦的根源,就要先修行於道,這叫做「四諦法」。

眾生在無常的世間中有很多苦難,他現苦相在我們面前,受盡很多折磨,我們走在菩薩道上,有因緣、有機會,身體力行去救拔苦難,難道不該去感恩他們嗎?所以我們應該要對苦難的眾生付出,同時要感恩。所以說,心不要停滯在貪念,而是應該要捨去。有去做、去付出,做了之後就不要放在心裡,才能往前精進。

《無量義經》第一功德,一開始就是完成我們的四無量心,「無慈仁者,起於慈心」,這叫做大慈,慈無量,大慈無悔。「好殺戮者,起大悲心」,這叫做大悲,大悲無怨,悲無量心。「生嫉妒者,起隨喜心」,這叫做喜無量心,大喜無憂。既然有歡喜的心,就沒有憂愁,別人有成就,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拿骨髓移植來說,有的生命救不回來,看到父母親的悲痛,我們也同樣悲痛,看到有的生命已經救回來,而且是健健康康站在我們面前,看到他們生命的擁抱,我們多歡喜啊!這就是跟他一樣隨喜功德。雖然救人的人不是我們,受髓者也不是我,但是看到他健康真好,看到能救人的人真好,這種叫隨喜功德,這叫做「大喜無憂」;絕對沒有憂愁、恐懼的心。

捨,「有愛著者,起能捨心」,這叫做大捨,大捨無求,捨無量。不只是發揮捨心,還要大捨,捨得無骨無髓,捨得一點都無所求,這才是真正的捨。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