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善響應祈均安

0觀看次
A- A+

主講/證嚴上人
人間菩提20210619見善響應祈均安
Responding to the Calls of Kindness to Bring Peace

繪圖/黃逸樵;錄音/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

心靈富裕貧而樂
見善響應集福德
菩提幼苗愛滋養
共祈均安轉人生


慈濟五十多年來,都在教富濟貧,物質豐富、享受的人,叫做富有;缺乏物資、缺穀糧、缺食物,叫做貧,這是有形的貧、富。另外還有無形,看不到的,譬如,窮人只要一、二碗飯就可以吃飽,但是富有的人心靈缺乏,總是要求到飽滿,實在是很難,這種就是心念無形,貪念無窮。

所以,佛法在教富,教導富有的人要知足常樂,而窮困的人也要知足,生活雖然貧,心靈很富有,如此就能安貧。

集聚善緣福德 成就平安均富

五十五年前,慈濟開始創立,當時呼籲大家,有錢的人來幫助貧困的人,只要稍微節省一下,省下一餐五毛錢的菜錢,菜色不減,累積起來,積善之家有餘慶,讓大家知道一點點錢、一點點錢,累積起來錢就會變多,有錢,就能夠救人。

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五毛錢、五毛錢的累積,現在已經累積了百多個國家,可以全球會合起來去幫助苦難人。臺灣是一個福地,常常說「有福」,社會上人人見善響應,造福的那念心,能共同做到少欲知足、付出愛心,我們就可以平安,平安就是富。

過去,臺灣就是這麼多人,將這樣的精神帶動到全球,說起來,做善事,是成就自己的福德,成就自己的善緣,所以福德要從善緣開始,我們要廣結善緣,才能夠集會福德;有德、有福,自然平安。

慈濟因緣不息 共創社會福祉

師父在一年多前,一直說擔憂、擔憂,看到社會亂象、人心不古,人人追逐的是己利,自己求自己的利益,慢慢淡忘掉了集群做好事。跟師父同步走過來的,大家都是年紀大了,都在凋零了,這棵菩提樹枝、葉是不是能夠繼續開枝展葉出來?

現在看到會客室前面的那二棵梅樹,是資深委員的先生,特地從梨山將二棵幼苗,連土帶根地拿回來,是我親手種下去。我天天走出來,都會站在梅樹的旁邊、注視著,好好地看它,樹枝有再伸展出來嗎?葉子有再長出來嗎?樹長大了,根鞏固了,看它一直茁壯起來。時間一天天的過去,感慨,人從少年、中年、老年,已經體力衰退了,很多的感覺,力不從心,現在看到,天下事越來越多,慈濟普及在這麼多的國家,我們都要關心到。

看到苦難,無法去幫助,心裡會感到不安,所以需要啟發愛心,人人點滴會合,最重要的是能就地取材,過去是教富濟貧,現在是貧人的付出,來教富有的。

我們能夠匯聚點滴捐款,就可以人間均富,富有的與貧困的人沒有分,這叫做翻轉貧困,需要鼓勵人人創造社會的福祉。為什麼叫做社會福祉,就是社會能夠均安,人人都住在一塊平安、有福的地方,這叫做對地方造福利,這是最健全的人生。

(整理/蔡惠如)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