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周幸弘
佛陀在世時輔導眾生是一種「社會心理」輔導,人心有何病症,佛陀就針對其病加以輔導。
過去有一位長者之子,因為是獨生子,所以長者非常寵愛他,但他仗著家人的寵愛,完全不顧禮義,天天花天酒地,任憑父母怎麼勸導都沒有辦法改變他。
長者心想:倒不如將家業傳給兒子,有了責任,看他是否會安分守己?沒想到他繼承家業後,不僅沒有安分守己,還變本加厲,經過幾年,家產被他喝光、賭光了,最後淪落到沿街乞討。
後來,長者子想家裡再窮也還有三餐溫飽,便回家哀求父母收容,但是父母已經不肯認他;他又聽說天下最慈悲的人是佛陀,心想:「我倒不如去投靠佛陀,皈依其座下,以後三餐就不必煩惱了。」於是,他就往佛陀的精舍出發。
佛陀看到他,問道:「你來此有什麼事嗎?」長者子說:「我已經沒有居住之所,生活也沒有來路,希望佛陀慈悲收留。」
佛陀說:「天下最關心你、最能容納你的,莫過於你的父母家庭,不管你如何犯錯,如果你心地不清淨,即使在佛門,你的心地一樣藏垢不淨。現在最需要的是先清淨你的心,唯有趁著你的高堂在上,也就是父母還健在之時,回去向你的父母求懺悔,讓你的父母還能看到『浪子回頭』。只要你能勤即能成功,不勤是失敗之因,你要在日常生活之中調柔聲色,好好孝敬父母;交朋友要選擇良友,做事要信實真誠,只要有這四種心念做法,你必定能東山再起呀!」
佛陀對他諄諄教誨,長者之子真的回去了,不管父母怎麼趕他,他還是真誠地向父母懺悔;父母看到孩子真心的懺悔,就說:「你如果真心想回來重建家園,我們可以原諒你。」
知子莫若父,當初長者保留了部分的產業,現在浪子回頭了,長者才把剩下的拿出來給兒子重整家業。
果然「浪子回頭金不換」,他確實徹頭徹尾地改過,他認真工作,講話有信、對父母孝順、對人禮讓誠實、行為端正,博得親朋好友的好評。
三年之後,他完全成功了,變成一個真正的孝子,而不只是親友口頭上讚歎的人,親友鄉人都非常敬重他。一個原本非常放蕩的人,經過佛陀的輔導之後,至誠的悔悟,成就美好的人生。當他行為、事業、人格重新建立之後,他再回到佛陀的面前,向佛陀頂禮致謝,感謝佛陀點醒他。
同樣一個人,在佛陀還未向他開導之前,他花天酒地,不知悔悟,任他父母如何管教都無效,等到他經歷過一段落魄狼狽的生活,懂得把心歸向佛,這時佛陀對他講的話,他才會懂得接受。人生需要環境來磨鍊,必需吃過苦,才會知道苦的源頭,這是大家要用心思維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