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陳靜惠
在《雜譬喻經》中有一則故事——
一位長者因病往生後,妻子痛苦哭號,家人們更是天天烹殺生靈到長者的墳塚前祭拜。幾天後,有個小牧童牽著一頭牛來墳地吃草,沒想到這頭牛卻突然倒地暴斃了,牧童就在牛屍旁哭號,且屢屢起身割草餵牛,希望牠吃了草能再活過來。
牧童的哭號聲引人圍觀,長者的妻兒子孫也來勸慰:「牛死了,哪還有知覺?你一直割草餵牛,怎麼可能再活過來呢?」牧童聞言抬起頭來說:「你們在父親往生後,不也是天天殺生、烹煮食物拜拜?既然牛死了沒有知覺,為何人死了還有知覺?」大家聽了頓有所悟。
牧童站起身來,回歸天人的莊嚴相,向大家表明自己就是他們的父親,因為生時持五戒、多布施,得以往生天堂;隨後天人與牛屍皆消失,家人從此不再悲號、殺生祭拜,而是精進修德行善。
以佛教說法,往生者早已捨此投彼,眷屬子孫殺生祭拜、焚燒紙錢等作為,對先人毫無用處,徒然多造殺業、污染空氣。真正要救拔祖先,就要造福德。
常說的普度又稱「救倒懸」,意謂人生之苦,如同市場中待宰的雞鴨豬羊等牲畜,被繩子綁著倒吊起來,身心備受煎熬。有智慧的信仰,就懂得尊重生命、愛護生靈,以護生的虔誠心念祈求平安。
正向的信仰重視法而專注修行,心安自在,自然能夠平安;假如心有懷疑,而入邪思邪見,則「心疑生怪」,難免會做出不適當的舉動,以致不平安。心淨如明鏡,就能明辨人我是非,恆持戒、定、慧,謹慎言行不犯錯。以虔誠清淨心走入人群、幫助苦難;對的事,做就對了,才是真正的「救倒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