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白崑廷
利濟眾生的事業,需具三種力量:即自力、佛力、眾緣平等力。
「自力」,以福慧因緣為力量。做任何一件事必須要有福慧,聚好緣就有福,得福緣要自種因,不種因又怎能得果呢?就像佛陀開一條路,指導我們怎麼走,但路還是要自己去走才可到達目的地。這條路上有很多的良田,需要我們自己選擇播種,才有所收成啊!所以說,佛可以教我們怎麼做,但不能替我們做,一切都是自造福田,自得福緣。明白地說,就是布施一切,結好眾生緣。
布施不只是財施,還要法施。有人說:財施容易,法施很難。其實也不難,佛法不一定在言語或文字上,應該是在平常的行為上。比如用我們的態度,即所謂「言教不如身教」,常以愛心、修養來對待別人,人家看了歡喜,一起了歡喜心,那就是福緣,也是累積歡喜的眾生緣。
我相信人人都有愛心、寬容心,但不只要付給家庭,也要付給眾生;希望大家能把內藏愛心付諸於外形,以柔和的態度來攝受一切眾生。所以有句話說,未成佛之前,先結眾生緣,先去攝受眾生的心;如此,不管是今生或是來世,因緣成熟發心要做事,就會獲得很多人的擁護。
「依佛力」。有了自力以後再依佛的慈力加持,依佛的力量並不是把一切擔子由佛擔當,而是要祈求佛陀的慈光常照耀我,願我心與佛心融匯一處,因為佛陀一心惦念眾生,佛所惦念的眾生是無邊一切的眾生;是三世一切的眾生。
我們依仗佛力,是要自己提出與佛一樣的愛心,化佛陀愛無邊眾生的心為我們的心,佛能做,我們也能做;佛能愛,我們也能愛;佛陀能為愛一切眾生不惜犧牲,我們愛慈濟眾生的事業,所以也不惜犧牲。
很多人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要解脫,就必須斷愛念。佛要我們解脫、斷愛,意要斷五慾的愛;佛鼓勵我們要有大愛,要愛得透徹,愛得普遍,盡虛空遍法界,這也就是衝破了自我、解脫的愛,和合於大自然同體大我的愛。
也就是說,能突破小範圍的愛,把自己的愛心與一切眾生結合,眾生的苦痛就是我們的苦痛,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愛。所謂靠佛力,不只是拜佛求佛,而是要以佛格為己格,以佛心為己心,以佛的勇氣為自己的勇氣。面對環境能處變不驚,莊敬自強,這股力量就是靠佛力。
「眾緣平等力」。一件事要成就,必須「境」、「緣」成就,修行學佛首先要知道的是佛與眾生是平等的。有些人說寧願結聖人富貴緣,不結苦難眾生緣。要知道,經中說:「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況且聖人也是凡夫成就的,所以佛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佛、眾生雖然是三種名稱,佛與聖人也都是凡夫修成的;苦難的眾生雖是業重,但他們只要有一分的因緣去修行,同樣也有成佛作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