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證嚴上人
人間菩提20210509清淨願行映佛心
Following the Path of Bodhisattvas
繪圖/黃逸樵;錄音/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
回歸本性循聖道
堅定願行映佛心
承先啟後勤精進
悲心柔懷入人群
菩薩,又叫作「覺有情」,就是還未到達佛的境界,還得靠向上求法來覺悟,同時還要拉長情,牽引、教化後面的人同行。
志為人間菩薩,我們若懈怠了,沒有再向上繼續求法,就像一條繩子,上面已經斷掉了,沒有人為我們拉住支撐;下面若要再拉人上來,負擔太重,光是靠著這一小截繩子攀爬,會很吃力。
欲度眾生,一定要殷勤精進。用心者,道同見,大家與佛同心,隨道而行,回歸本性,則所見的心地風光與佛一樣,所悟得的道理也與佛相同。
佛陀的思想,就是利益人間;佛陀的方向,就是精進
道理相同,千古不變,眾生若能以佛教化、跟隨佛陀教育而行,自然能了解天地、宇宙、萬物之間的真理,清楚人生的自然法則。
佛陀投入人間,為一大事來教導眾生,就是希望人人能擁有正確的思想與方向——佛陀的思想,就是利益人間;佛陀的方向,就是精進。
人生,若想要方向正確,道路分明,沒有偏差,就要學佛——依照佛陀指引的道路前行。
兩千多年前,佛陀為我們開闢一條開闊、長遠的菩薩道,又將沿途境界鋪排清楚;路開好、境界鋪好,後面就要由我們來維修、照顧。
要知道「如來聖道所託」,我們既已走上佛陀鋪排好的這一條路,就要不改其道;只要人人用心走,邊走邊維修,後面又有人跟著往前走——前面的人帶好,後面的人跟好,人人心地風光相同,愈走愈開闊,這條道路雖遙遠,卻可以邊修邊向前,不必再回頭。
步履芳蹤,更要留下典範
我們還是凡夫,要上求下化——前面要跟,後面要牽引。
但是,如來所託的聖道,「亙古長夜之間」;長夜漫漫,前路迢迢,我們要跟隨前面的菩薩芳蹤,更要為後面的跟隨者留下典範。
作為引路人,若前面沒有跟好,後面跟不上,該怎麼辦?所以,度人的人要用心,時間不能錯過,方向不能偏差,距離不能拉遠。
菩薩留情在人間,還要不斷向上求精進、求覺悟;否則一旦腳步偏差、時間錯過,辛苦度化的眾生就會接不上來、迷失了方向。
踏實走,就會留下足跡,腳步跟好,就不怕路暗;只要人人散發微光,就可以指引後人,菩薩道上精進前行。
感恩釋迦牟尼佛、諸菩薩在人間
菩薩覺有情,「悲心柔懷情切」,因為懷抱一分不忍眾生苦的悲心,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不求自己解脫,總是「入群扶眾牽引」,輔導眾生,慢慢牽引,又再引度他人。
我們要感恩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心,柔懷情切,溫柔體諒眾生苦,在堪忍的世間、娑婆的世界來回度,這分情很悲切,不忍心不度;還有發心的菩薩,選擇陪伴釋迦佛在娑婆堪忍的世界,度化人間苦難。
覺有情者具悲心,不忍眾生受苦難。感恩釋迦牟尼佛、諸菩薩在人間,不斷陪伴眾生、教化眾生,也請大家要多用心。
(整理/洪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