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 信解品》真如本具 不求自得

0觀看次
A- A+

20141116證嚴上人講演《法華經》/ 大愛臺《靜思妙蓮華》816集

繪圖/黃逸樵;錄音/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

財寶富有永難滿足,
漏失法財卻不自覺,
法貧窮子不求大法,
真如本具不求自得。

〈譬喻品〉中,長者的用心,知道佛陀無量數劫以來,無法算計的時間,來來回回在人間,生生世世修行,上求下化;卻是我們眾生一直迷茫在六道中。在人間不斷追逐財富,即便財寶富有,追求的欲念,永遠都沒有盡頭。

凡夫對世間的財寶斤斤計較,稍微少一點就患得患失,很捨不得;但是我們學佛者,卻都是漏失法財了。

我們與那位貧窮子一樣,人人都具有清淨的如來本性,真如智慧人人本具,本來也是富家子弟;卻因為貪著於欲念,使得法財一直在漏失,以致六道輪迴不息。世間財,少一點點就很敏感,貪著於欲念都不自知;出世間財的法不斷在漏失,也同樣不自覺知。

「法貧窮子不求大法」,譬喻我們既然學佛了,智慧無窮盡,法很富有;佛陀用心啟發我們,明明已接觸到法了,卻是「不求大法」,心門不肯打開,也就無法大徹大悟。

其實,「真如本具不求自得」,人人都有真如本性存在,卻貪著外面的境界,使得無明不斷覆蔽,智慧減少,無明增長,法一直都在漏失中,成了一個法的貧窮子。我們明明就在很豐富的法海中,卻一直當法的貧窮子,不肯啟發大心,仍不覺知。人生世間,生命隨著時間而減少,只是空過時日。

佛陀還是不斷提醒我們,即便在五道四生中,我們的真如本性永遠都在,只是一直將它埋藏著,沒有讓它發揮良能;一旦遇到佛法,只要打開心門,其實不求自得,寶藏就在我們內心。

(整理/釋德清、明漠)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