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白崑廷
人的心念多數都有煩惱,因有煩惱,所以凡事迷惑於心,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亂了步調。修行就是要「攝持心念」──把握每一秒的心念,捨棄煩惱而不執著煩惱。
什麼是「捨」?「捨」──捨得布施,如果有施捨心就能付出愛心,由此不僅會得到別人的敬愛,更能捨去自身煩惱得到輕安。所以只要能「捨」,心靈便會自在。
但是,有的人卻很「執著」,先求後捨,這即是煩惱痛苦的根源。人生若能捨掉煩惱,以無所求之心而行布施,才是真正的快樂。
佛陀在世時,曾與比丘弟子住在給孤獨園。力行僧團的生活,上午托缽,下午佛陀便為弟子說法,隨因緣而觀機逗教。當時,在喬舍國也有人發心修行,但卻未曾親近佛陀,他是位窮困的苦行者,帶有家眷,這是當時外道的普遍情況。
這位貧困的外道行者,妻子即將臨盆,對他說:「我快要生產了,頭一胎產子後,依例都需準備好麻油。其他的物質我都可以不要,但是一定要先準備好麻油;雖然家裡很窮,還是少不得它。」
這位外道的苦行者家中窮得連一滴麻油都很難求得,而他的太太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需要麻油。為此他深感煩惱,對太太也覺得很愧疚。
就在那個時候,有消息傳來──喬薩羅國的國王是一位虔誠正信的佛教徒,每月定期打開糧倉,供養修行人。倉庫裡有各種食物,凡是修道者都可以到儲倉裡取食。但是,國王有一項限制,所有食物──即使是油也一樣,只能就當時所需而食用,不可攜帶回家。
這位窮苦的外道行者因為迫切需要麻油,於是想了一個辦法──他想先把麻油喝足,回家後再吐出供妻子「坐月子」。他認為這是一條妙計,於是真的到國王的倉庫中,其他食物一概不吃,只喝下很多的麻油。
他空著肚子光喝油,一直喝到實在不能喝了才停止。回家的路上,他的肚子已經無法忍受,開始腹瀉絞痛,一路上非常痛苦的掙扎,才回到家中。結果,可想而知的,這位外道苦行者,麻油沒得到,卻累得腹瀉絞痛,掙扎難堪!
佛陀聽到這件事,於是對弟子們開示,這就是「執著」;因為執著「麻油」,且取得方法錯誤,才會造成自身的折磨。意思即是,人若缺少智慧,便會受制於世俗規則,無法解除俗規的執著煩惱;又勉強去追求,結果所得到的,只是痛苦掙扎。
佛陀教導弟子們,希望人人啟開智慧,要有「捨心」,不要有「求」的煩惱;能「捨得」,則「執著」捐棄無遺,即得大自在智慧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