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陳慶雄
現在的年輕人,能夠從幼教、小學、中學、大學讀到研究所,還要再修博士,一直到三十幾歲還覺得不足。這段為了自己而學習的時間實在很長,什麼時候才能夠真正為人生付出呢?
說起來,以前的人比起現代人較「耐用」。現在五、六十歲年紀的人,小時候生活環境都不是很好,而且教育沒有這麼普遍,要很認分。如果是年長一點的孩子,就要幫忙帶年幼的弟妹,或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尚在學齡就要出去做童工,年紀尚小就要幫忙負責家庭生活。
在這個年代的人們,一生勞勞碌碌為社會、為家庭付出,但許多人老來卻很孤單、很無奈。曾經聽過大林慈院志工分享,在相同的加護病房裡,鄰近的兩位病患,一位如在天堂,另一位卻如處地獄。
一位九十多歲的阿公,他很歡喜、很樂觀,笑咪咪的,雖然做了氣切,但見人家靠近他的床邊,他就會寫:「感恩!」、「你好棒!」等字句與人互動,他的兒子、孫子圍繞在身邊,享受天倫之樂。因為感受到這位老人家的樂觀、善良,護士、志工靠近他,總是會不由自主地覺得很開心。
而隔壁病床一位八十多歲的阿嬤,沒有親朋來探望,若是志工靠近,她也不理睬,只是哭泣。志工鍥而不捨,很有智慧地去擁抱她,握著阿嬤的手說:「您不要擔心,孩子可能工作忙,無法來看您,沒關係,我來陪您。」
阿嬤只是伸出一隻手指頭,比著「死」的手勢,她的心門關得很緊,不接受關懷。後來,志工發現她的手非常粗糙,而且有燙傷的痕跡,就說:「阿嬤,捨不得喔!我知道妳年輕的時候很艱苦,做很多事……」阿嬤聽了終於點頭回應。
「妳是不是想到當年那麼辛苦,現在孩子卻沒來陪伴,心裡很怨嘆?」見阿嬤一直點頭,師姊繼續開導:「要過得好或不好,全在於自己的心念,上人說,笑是一個表情,哭也是一個表情,妳如果學會笑,讓人見到就歡喜,願意親近,自己也能比較輕鬆。」師姊便教阿嬤將比著「死」的手勢,變成誇讚別人的豎起大姆指比「讚」的手勢,終於讓老人家微笑心開。
轉變心念,一個動作改變,樂觀與悲觀的心境如天壤之別;我們的社會今天能夠如此富裕,其實都是老人家從年輕至今,打拚磨練出來的,所以我們要懂得敬老。家庭有倫理,社會才能祥和,天下自然無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