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白崑廷
學佛者應該明瞭「五蘊無我」,不可太執著;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
「色」就是我們所能看到的物質,看到的花、桌子、佛像……這都屬外在的「色蘊」。
「受蘊」,面對境界而產生的苦、樂、憂、愁等感受;人生因為有感受,才會有分別計較心。例如住家五十坪的人,看別人家是八十坪,回家後就與先生計較;住八十坪的人又會與住一百坪的人比……,這都是因為執著於外在有形色之物質,才會有比較,然後就會產生痛苦的感受。
感受之後心裡還會想。「想」字上面一個相,下面一個心,將外在的相印在心上--不斷地想,例如別人擁有而自己沒有,或別人的比自己的好……,心念一直停留在事相上,是多麼痛苦啊!眼見耳聞之後,一直放在心裡造作,不斷執著於外在的「相」,如此到底能得到什麼?只有苦啊!這就是煩惱和無明。
執著於「相」就有「行」為造作,如果貪欲很大的人,心中會不斷計較,一直想著如何取得,才能擁有自己所愛的,如果用盡心思去做損人利己之事,最後痛苦的還是自己。
「識蘊」,也就是意識。人為何會起貪念呢?因為想不開,這是第六意識所引起的,六識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緣五境(色身香味觸)所生之心識;總之,六根緣六塵而起分別作用,就是六識。
眼識:眼睛看到別人比自己好,想爭一口氣,想比別人好,就會帶給自己很大的困擾;有時看到不投緣的人,會生起「無明火」,這也是眼識的作用。
耳識:有的人以「世智辨聰」待人,認為「他講這句話是在蹧蹋我,我心裡很明白!」或是「他好話不聽,又曲解為歹意。」這就是凡夫的耳識,常常起分別心。
鼻識:有的人喜歡香味,若聞到榴槤的味道就很害怕,可是有些人卻很喜歡,這就是每個人所求不同;有的人喜歡吃臭豆腐,有的人卻很怕,這也是因人好惡而起的分別心。喜愛的東西,即使是臭的也覺得很香,不喜歡的就覺得是臭。
舌識:有的人喜歡吃甜,有的人喜歡吃鹹,興趣各有不同。為了三寸舌,許多人跑遍各地,嚐盡各種美味;然而世間唯一填不滿的就是「鼻下橫」--嘴,為了滿足口腹之欲,人們不知吞掉多少生靈?造了多少業!
身識:「人之大患在於有身」,人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都是因為有此身體,看到、聽到、嗅到、嚐到任何東西,總是貪得無厭,一切造業就是來自這個身體。身體感覺冷或熱,必須增減衣服,有的人則還要灑香水、裝飾打扮,照顧得非常好。
我們應該了解,身體是「載道器」,照顧好身體的目的是要行菩薩道,如果只為了貪圖享受,沉迷在欲念,則一切的行為是在造業。一念錯、步步差,是覺或迷、是善或惡,凡聖只在一念之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