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陳慶雄
我們在人群中,有哪一個人是特別有才能呢?世間並沒有一個特別能幹的人,放大心胸來看,比我們賢能、比我們有德的人比比皆是;學無止境、德無止境,道也是無止境的,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自謙。
一個人如果驕慢,一定會被人群排除。因為自我驕慢的人,處處與人比較高低,即會產生排除別人的心理;表現在與人相處的行為上,當然也會成為別人排擠的對象。有的人說:「這是我的習氣」。你我他各有不同的習氣,將我的見解、我的思想與我的行為,全部歸納成「我」的習氣,這就是不肯用功,任由自大驕慢、與人紛爭的心理一直產生,而致不能自制。
一個人自我修養如同開闢一畦良田,先前一定要下功夫去除雜草、亂石,也就是要先清除自己的心地,才能謙虛納人。心田中最容易陷我們於罪惡深淵的,莫過於高傲驕慢,所以我們一定要自謙自卑;將自高自大的心理趕緊收斂縮小,這叫做「慈悲」。要渺小到能容得進別人的眼裡,不礙到別人的眼睛;要走進人的心裡,常常讓別人的心中映有你的形象。我們若能做到這種程度,對人有敬重的心,自然回報我們的也是成為被他人尊敬的對象。要求鏡中人笑,要自己先笑;要求鏡中人可愛,自己要先表現可愛。
一個愈有修養的人就愈是謙虛,愈有學問的人愈覺得不足。因為世間的學問浩瀚如大海,何況出世的教育,更是無量無邊。了解道理後,才知道自己距離真理尚遠;自覺渺小,才愈會向前精進。人最怕的就是自大。自以為很偉大、功能很充足,這樣容易驕傲自大。我們應該縮小自我,擴大心胸,以修養的心求取學問。
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經,若以圖書館來收藏,所能容納的總有極限,假設能將之放在自己心性的藏經櫥中,則無有限量。能以自己的內心來吸收人生真理的教育,不斷地精進、不斷地發揮效用,則「一理通、萬理徹」,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無不是我們應該容納接受的教育。
人人應該常自謙,在一個團體生活中,就可敬而和之。不可高聲現威,自認事事比人能幹而耀武揚威,敗壞了修善的形象,也破壞了別人對己身的觀感。所以我們應常常謹守本分,人若說我們「功德無量」,我們不只是要在口頭上回答,而且更要出自內心來回答:「這是本分事,我應該盡我的本分。」我們若能把一切工作、一切付出,都認為是自己的本分事,這就是做到了謙虛修行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