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廖月紅
世間人事複雜,人人見解不同,若對方的意見沒有偏離道理,要予以尊重,自己退讓而配合;若對方的意見於理不合,就要循循善誘,設法引導。我們應心寬念純,廣納不同意見,合力成就諸事。
有一則佛典故事──
有一天,佛陀在林中靜坐,聽到耆陀精舍裡傳來爭執聲。原來,是兩位比丘為了僧團事務意見不同而起紛爭。一位比丘發脾氣,講了很多不好聽的話;另一位比丘默然忍受,不予回應。
發脾氣的比丘後來察覺自我過失,前來向默忍的比丘懺悔,卻不被接受,眾比丘因此議論紛紛。
「譬如用瓢子盛酥油點燈,火燒得愈旺,瓢子也會因此焚毀。」佛陀以此教導僧眾,瞋怒之火一旦點燃,必須立即察覺、趕緊熄滅,莫將自我善根也燃燒殆盡。
見事不經思考,無法忍下瞋怒意念,這是平日不夠精進;不愉快的事已經過去,面對他人懺悔,應該寬諒、及時放下煩惱,莫讓瞋怨累積在心裡,如同自燃火苗燒心,不得安穩。
想要在「見濁」的人間得到安穩快樂,人與人之間就要相互寬諒、彼此化度,才能皆大歡喜。
要修忍辱行、精進行,修得心胸寬大,合人意、順人心,又能度他人。心精進,滅諸煩惱;心境時時安穩歡喜,不受煩惱習氣干擾,或纏於不好的因緣,就能自度度他,安穩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