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證嚴上人講演《法華經》/大愛臺《靜思妙蓮華》1791集
繪圖/黃逸樵
宇宙大覺,人間導師,
隨機施權,終至顯實,
循循善導,轉迷入悟;
四生慈父,一代施教,
因緣法則,將入滅度,
聽言觀行,尋伺傳法。
阿難請示佛滅度後,我等依誰師?何法修?住何所住?法如何傳?
佛答言:當知戒是汝等大師,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其實,佛來人間,與人間生活都是同樣;佛陀的生態,與眾生的生態無有差別。父母所生身,因緣在人間,人人皆有不同的想法,各人思想、觀念不同,高低複雜差很多。當時的悉達多太子與眾不同,他的觀念、思想,異於常人。
從他幼年、青年、少年,無不都在靜思惟,他看所有所有的東西,總是很深入、很細膩、很透徹。一直到年輕之時,開始要有作為了,他離開皇宮,真正要為天下人有所作為,去求道,要求出一條平坦的大道路,為人生帶來安全、無染穢、清淨的大道。
所以,宇宙大覺者,就是人間的大導師。看看這個「導」字,是「道」下又一字「寸」;亦即入道來,分寸不能差,我們尊稱他為「人間導師」。
他要引導人人,視根機指導,所以「隨機施權」。《法華經》之中,就是為我們表明過去四十多年間,佛陀是隨機施教,但還未暢演他的本懷──真實法;眾生的根機摻雜不整齊,他就要耐心「隨機施權」,用方便法。因為眾生迷深,一直等待四十多年過了,年紀也大了,非說真實法不可,開始暢演本懷,「終至顯實」。
過去「循循善導,轉迷入悟」,將迷惑的眾生,一個一個叫醒,帶入覺道。所以,釋迦佛被稱為「四生慈父」。他這輩子來人間「一大施教」,他的因緣法則也差不多了,所以「將入滅度」。他對這些一直在尋覓中的弟子,說:「弟子啊!你們聽了法之後,有入心嗎?來、來,大家來聽、聽你的心得,到底你的法入多少了?」
「聽言觀行」,有的人很會說,佛陀還要再觀行。法,條條有理,說得很好,但是品德好嗎?行為好嗎?在人群中是否有寬闊的心胸呢?有寬闊的心胸能夠包容一切,才是真正人間的典範。要做一個人間典範,語默動靜、開口動舌,就要讓人看到有「法」,看到是一個「教」的模範。
所以,佛陀要「聽言觀行」來「尋伺傳法」。開始在找、在看,用心看,看看是哪一位可以受這個法,將來能將佛陀的教法廣傳在人間。
有一次阿難就問佛:「佛啊!您若滅度之後,要怎麼辦?誰是我們的師父啊?而我們要修什麼樣的法?我們要依哪裡而住?法要如何傳?」阿難向佛請示。
佛陀就告訴他:「當知戒是汝等大師,依之而修行,能得出世甚深智慧。」就是要守戒。戒,就是照佛陀所說的一切規矩去修行,能夠這樣,就能得出世甚深定慧。我們的心對境,不受境動搖,在人群中,心不會起落;任何人在我們看起來,將他善解了,人人都好人,什麼樣的語言將它包容,過了就沒事了。
我們就是以佛所說法來修行,自然就能「得出世甚深定慧」。因為我們的心不受世俗所牽引,知道對的,要勤精進;不對的,要時時謹慎、警惕,不可受人影響。這就是謹慎我們的六根,要向善精進。
所以,我們就知道聽經要入心,入心要能夠入行;入心、入行要入德,就要身體力行。我們若有入心、有入行,才堪得起人家讚歎。讀經、誦經是要讀入心。
(整理/釋德清、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