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周幸弘
有的人雖然能看淡名利,但是無法看淡情愛;有智慧的學佛者,不只看淡名利,也能看淡情愛。
中國古代有一則故事。某一座寺院,有一位老修行者,他未出家前,父親開了一間鐵工廠,也將功夫傳給他。父親年邁過世後,他就自立門戶,成家立業。他覺得鐵工廠多數是打鐵磨刀、製成刀槍一類的武器,會傷殺人命,不合己志,就慢慢轉業、棄工就農。他很認真務農種菜,每天拿著鋤頭到田園去,種菜、賣菜,是他理想的安逸生活。
但是太太不安於此,覺得克勤克儉的生活很苦,先生知道太太心不在家,他也不動聲色;太太漸漸變本加厲,除了賭博、無所事事,甚至與人私通。先生一直知道太太的行蹤,但他卻更認真務農賺錢,除了農作,也更親近佛法。直到有一天,他故意告訴太太要離家十幾天;但這十幾天,他卻住在附近的寺院,等候時機。
太太知道先生會離家一段時間,所以將情夫約來家中,住了一個禮拜,先生認為時機成熟了,就去菜市場買一些酒菜,歡歡喜喜地回家。情夫聽到先生回來,因為無路可走,就趕快藏到床底下。先生明知情夫躲在房間內,故意不進入房間,對太太說:「很高興,這次在外面賺了很多錢,我們夫婦好好來吃一頓豐盛的。」就將菜提進廚房,親手下廚。太太看到先生回來,覺得很不好意思,也進去廚房幫忙。等先生料理好,將酒菜端上桌,太太擺兩副碗筷,先生說:「妳要擺三副碗筷。」太太問:「只有你我二人,何必再多一副?」先生說:「我們有客人,而且是貴賓,也是我的恩人,所以要擺三副。」
太太非常疑惑,就擺了三副碗筷,擺好後就問:「客人呢?」先生說:「在房間裡。」她回:「房間哪有人?」他說:「妳放心,去把貴賓請出來。」太太問:「你是不是精神不太好?」他說:「不是我精神不太好,今天是良辰吉日,妳別怕,請他出來。」太太硬說沒有人,先生一直說有,後來先生發脾氣,說:「再不出來,敬酒不吃,要吃我一刀!」太太嚇著了,床底下的人也嚇得趕緊出來,兩人很惶恐,面無血色。先生卻很和氣,將他當作貴賓,很有禮貌地請他上座,向他叩頭拜謝,說:「你真是我的恩人,今天就是你們的良辰吉日。我要將太太與所有財產都送給你,請你替我將所負擔的業,全部收下。」情夫覺得何樂不為?得到現成的老婆,又得到現成的財產,所以就歡喜接受了。先生輕輕鬆鬆、身無一物,只穿著身上一套衣服,向他們問訊、祝福,就抱著放下萬緣,歡喜輕鬆的心情離開家庭,走到普陀山修行去了。
這對私通的男女變成正式的夫妻,情夫接手家業,卻不務正業,一天到晚在外吃喝嫖賭,回家就打老婆。太太覺得情夫不比前夫好,去向別人訴苦時,大家都說她受報應,她哭訴無門,愈覺得前夫真的很好,就跑到寺院,求前夫原諒她,重修舊好。
既已是修行人,哪能接受她的要求呢?他苦口婆心勸她,與後夫和合,她只好回家去了。豈知後夫變本加厲,賣田賣房,最後當乞丐。太太又去普陀山作第二次要求,但前夫早已心如止水,一點都不起波動,太太又絕望地回來。
她想到前夫從前最愛吃黑鯉魚,想盡辦法要討好前夫的歡心,希望前夫能再回來和她結為夫妻,所以就去向人乞討一點錢,買了一條黑鯉魚,用心烹煮,符合前夫過去最愛吃的口味,送到寺院。前夫看到送來的鯉魚,也歡喜接受,他說:「妳既然還記著我當初的喜愛,布施給我,我接受,但要將牠放生。」太太說:「已經煮爛、煎熟的魚,怎能放生呢?」
他說:「已死去的感情,怎能復活呢?物死能復生,情死不得再活。」他將鯉魚丟入放生池中,不可思議,死去的魚竟能活跳跳地再復活。這條魚是否真有活起來?我無法確認事情的真實與否,但是故事中的修行人,真有智慧啊!
佛陀開了八萬四千法門,用種種方法引導我們明心見性,不希望眾生執法迷理,所以我們應該藉法見理。眾生心念迷,所以起煩惱,要斷除煩惱、要將心念匡正,就要用佛法來調整。
人生因緣,緣生緣滅,有這分因,造就這分業;有一分業,就有一分責任。所以他將家業捨給對方,心無牽掛去修行。因為心無牽掛、無怨尤,所以煩惱都去除了,如此才能求法法正,用正當的心態求取佛法,就是正法;當正念與正法能相應,他就開悟了。
學佛若能一念正,事事就有可能成;一勤天下無難事,世間沒有困難的事情,只要有勤與正的心念,自然求道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