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黃錦益
有位書生以教書維生,但是家鄉環境貧困,教書所得微薄,他只好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城市教書。二十年後,好不容易積存了一些錢,便和一位同鄉結伴啟程回鄉,想用這些錢讓妻子、小孩過好日子。
這趟路途遙遠,要花費很多天的時間。有一天,他們在郊外看到有一間茅屋,就想去要一些水來喝。兩人走到茅屋前,聽到裡面有人在哭,他們好奇進屋探看,只見床上躺著一個人,有位婦人在床邊傷心啼哭。他們問:「這位大嫂,為什麼哭得這麼淒涼呢?床上躺的是妳什麼人?」婦人回答:「他是我的先生,病得很重,可是我沒錢為他請大夫,看來只好賣身換些錢來醫治他的病了。」
書生聽了很不忍心,就對同伴說:「我們每人出一些錢來幫助她,好不好?」同伴說:「怎麼可以!你和我二十年來省吃儉用,好不容易存了一點錢,可以讓家人過好日子。我們若把錢給她,回去怎麼向家人交代?這我做不到。」
書生聽了,也覺得有道理。他反覆思量,猶豫不決。婦人又開始哭了,他實在很不忍心,只好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對婦人說:「這位大嫂,我只有這些錢,你趕快拿去請大夫,這樣就不用賣身了。」婦人驚喜萬分,伏地叩謝救命之恩。
書生和朋友趕回家鄉時,年關將近,人人正忙著採購年貨,而書生兩手空空,又餓又累地回到家。太太看到先生終於回來了,滿懷希望,以為今年能過一個豐裕的年,孩子有新衣服穿,也有豐富的年夜飯可吃。
但是書生垂頭嘆氣地對太太說:「有什麼東西可吃嗎?我很餓。」太太說:「我正等著你買米回來,現在家裡沒有半樣東西可吃。」「不管什麼東西,只要能喝、能吃就好。」太太問先生,是不是在路上發生了什麼事?先生就把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太太。她聽了之後,不但沒有埋怨,反而很讚歎先生。
「我真有眼光,嫁到這麼善良的先生。我就是吃再多的苦都願意!」先生聽了實在很感動,於是夫妻倆相互鞠躬、讚歎。三個孩子看到父母品格這麼清高,也非常感動,於是對父母說:「爹娘請放心,我們不嫌家窮,一定會用功讀書,不辜負您們。」三個孩子發憤用功,長大後事業有成,並成為很虔誠的佛教徒,經常布施行善。
為人父母者能讓子女懂得奮發上進、樂於助人,這才是給他們最真、最好的財產。如是因、如是果;不種好因,哪能得好果?付出愛心是做人的本分,只要無所求地付出,心靈必定輕安、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