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白崑廷
佛陀成道後,受父親淨飯王邀請,歸國說法;全國上下聞法歡喜,許多貴族子弟發心隨佛出家,迦毘羅衛國一時佛法昌盛。
年幼的阿難是佛陀的堂弟,自幼成長在充滿佛法的環境中,直到十九歲時隨佛出家修行。未久,舍利弗、目犍連尊者推薦阿難在佛身旁隨侍,佛陀默許。
但是阿難尊者卻提出三個條件:「第一、無論新舊,都不穿佛陀所給的衣服;第二、若有人單獨供養佛陀,自己不會跟隨受供;第三、過去來不及聽到的法,希望佛陀重新說給自己聽。」若能獲得佛的慈允,則歡喜擔任佛的侍者。
兩位大比丘向佛稟告此事,佛陀讚歎阿難的智慧,對眾說明:阿難提出的第一個要求,是表達自己貼身隨侍佛,並非為了享受物質供養;第二個要求,亦是為了避嫌,以免大眾議論;第三個請求,則是為大眾請法。
佛陀歡喜接受,為阿難重述過去二十年的法;而尊者隨侍佛陀,見聞佛陀應眾生根機而度化,從此用心記憶佛法。
將近三十年後,佛陀即將入滅,教阿難尊者在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鋪尼師壇,臥於其上休息。尊者知道佛陀即將入滅,趕緊通知散於各處修行的弟子們趕來,聆聽佛陀最後教誨。
阿難尊者內心痛苦,忍不住跑到遠處悲泣。阿那律尊者過來安慰他:「時間很緊迫,還有許多事要靠你去請教佛陀……」
阿難警覺自己應該負起責任,趕緊平復心情,請問佛陀:「第一、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何為師?第二、諸比丘依何而住?第三、惡性比丘云何共居?第四、一切經首置何字?」
佛陀交代,未來僧團「以戒為師」,守戒律才不會偏差,戒法能夠保護慧命;應依「四念處」安住。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至於僧團中有幾位不守規矩的比丘,佛陀教大家以慈悲心教育、成就他們的慧命;若仍然勸不動,就默擯之。「各人修行各人得,各人造業也由各人承受業報,要清楚因緣果報,不予理會、不受影響。」
最後,佛陀交代,一切經首註明「如是我聞」,代表所述經文是直接聽聞佛陀所說法。
「修學佛法,應知道過去、了解現在,才能將法流傳於未來。」我們有因緣聞法,要感恩佛陀說法、阿難尊者記憶並傳承佛法,更應時時用心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