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陳啟平
主講/證嚴上人
人間菩提20230716勤修福慧聚微光
Gathering Very Faint Lights Together
生住異滅念清淨
集聚微光無量德
福慧雙足善度化
靈山塔下勤修行
⦾企業共善,社會共好
佛法中提到的「三理四相」,「三理」指的是物理、生理和心理;而相對應的「四相」則分別為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生住異滅。在這些相中,「生住異滅」源於我們的念頭。每個人都應自問:自己的心能否安定?每一念都能抓得住嗎?
師父經常反覆提醒大家「多用心」,期待每個人都能先照顧好自己的一念心,然後再由近及遠,從最親近的人開始,用感人的故事來鼓勵、勉勵他人,淨化人心。
有時,一些訪客會與我分享他們擁有多少財富和企業,講得津津有味,並且還規畫著未來的開發計畫……聽到這些,我心中總是期待:如果他們能撥出一點錢,哪怕只是一點點,就能幫助許多人。
苦難中的人所求不多,只要有一杯米、一碗飯,他們就會感到滿足。相比之下,我們是否對眼前的生活感到「足夠」呢?人心不足,每一分的貪念皆源於「貧」——「貧」字少一點就成了「貪」,貪心永遠來自內心的貧窮。
在天災人禍頻傳的世間,如果只是為自己求平安,往往求不可得;想要福,就必須多造福。期待大家凝聚虔誠的念力,透過點滴的付出,積累愛的能量。
⦾累積微光,照亮他人
我非常讚賞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慈濟菩薩,他們主動承擔起佛陀故鄉尼泊爾藍毘尼的救貧工作,不僅付出行動造福,還福慧雙全,運用智慧來教育當地人,讓他們懂得努力工作改善生活,從而能夠回饋助人。
在藍毘尼的發放現場,他們教育民眾雙手合掌,將十指併攏,象徵著以十分的虔誠心發願;接著告訴大家,每個人手中都有「兩把米」,在接受大米援助後,也可以再拿起一把米放入罐子裡,幫助其他人。
無論在尼泊爾或緬甸,許多貧困人在接受慈濟援助後受到啟發,習慣在每天煮飯前從鍋中抓出「一把米」來布施;經過一段時間,家家戶戶所收集的米就像一座小山,成為珍貴的助人力量。
由此可見,即使是如螢火蟲般的「極微光」,只要積累起來,極微光也能成為「無量」,照耀天下暗角,讓貧窮苦難人也能夠打開心門,走出困境。
類似「米撲滿」的畫面還有許多,期待大家能相互分享,多向社會大眾傳遞慈濟的歷史和故事,這也是「法」,能啟發人心。
⦾極苦能度人,極樂需戒慎
菩薩在人間,只要發心行菩薩道,人人皆可成佛。佛陀教導我們,每個人本具佛性,心中都擁有一座靈山塔。佛在心中,我們現在正是在靈山塔下修行,何須到處尋找靈山呢?
靈山,在我心頭也在你心頭,而塔則是「德」,德必須修。我們要認真修行,提升自我品德的高度;當見到世間有苦難,應發揮良能,運用方法將坎坷的道路鋪平,讓人人都有路可走,共同朝著菩薩道的方向付出。
極苦,是度人的題材:極樂,要自我教育,不可以迷失方向,變成了墮落。有錢不是不會墮地獄;享受、造業多,那也是一種危機。
天下災難頻傳、國土危脆,如何將「危機」化為「生機」?要想淨化天下的大環境,必須從淨化人心做起;只要人人有心,有志一同,淨化天下的力量就大了。
(整理/洪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