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陳靜惠)
《存誠》
人生最美麗、最寶貴的,莫過於「誠」與「信」。什麼樣的人最可愛呢?什麼樣的人最可親呢?以「誠」待人,則人人可愛、人人可親。人生若能以「誠」、「信」做為待人處世的準則,則彼此就能以純真的心性,來實益人間。
在我們尚未認識道理之前,因受到社會環境的薰習,使清明的本性受到污染而迷失了自我;我們瞭解道理後,就要快快去掉無明,回到純真的本性,回歸自己可敬、可親、可愛的本來面目。以一分誠於內的感恩心待人;以一分互相信任、彼此信賴的心意,從事人間事業;是多麼幸福的人生,多麼純真懇切的人生軌道。
凡夫由於受到後天的污染而多心、多慾,一心直向慾境奔馳,一切的惡習皆由此所致。我們必須去掉多心多慾,才能尋回真如本性;去雜反純,去偽歸真,才能回歸自我的本真。
人生的道路究竟從何來?目標又何在?在學佛的境界裡明白的告訴我們,它是一條純而誠,與真理相合的正確道路。我們要走上這條正確的道路,要誠心學佛道;理在內、行在外,誠於中、形於外,一切舉動配合自己所瞭解的道理。設若只為裝飾自己的名利,道就不純不誠,自然也無信可言了。
能誠則必定能取得別人的信任,能互相信賴就沒有欺騙的形態。所以具備「誠」、「信」是我們做人應有的基本態度。希望人人心懷純德,培養誠信,用最純真、最誠意、最信實的態度來共創人間淨土。
《立信》
人生最有價值的,就在一信字,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就是半個人生,也就是不健全、殘廢的人生。因此要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必須先在人群中建立讓人相信的人格。而要獲得別人相信,就要先相信別人。對別人疑神疑鬼,如何獲得別人的相信?因此我們要互相培養這分信心。佛教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有功德從信開始,若有信才能發揮一分功能,得一分功德;內能自謙曰「功」,外能禮讓曰「德」。
一個人若沒有信,說如何好的話,都很難使人放在心底;因此,我們要讓別人信任,要先建立自己。如何讓別人相信?要「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將自己束縮到最小,小到讓人看了不覺得礙眼,甚且小到能鑽入對方心中,獲得他的信任。 先建立自信,然後相信人,這世界必和氣相讓而無鬥爭。
《自謙》
我們在人群中,那一個人特別有能呢?世間並沒有特別能幹的人,放大心胸來看,比我們賢能、比我們有德比比皆是;學無止境、德無止境,道也是無止境的;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自謙。一個人如果驕慢,一定會被人群排除。因為自我驕慢的人,處處想與人比較高低,即會產生排除別人的心理;表現在與人相處的行為上,當然也會成為別人排擠的對象。
有的人說:「這是我的習氣。」你我他各有不同的習氣,將我的見解、與我的行為,全部歸納成我的習氣,是不肯用功,任由自大驕慢、與人紛爭的心理一直產生,以致無法自制。一個人自我修養如同開闢一畦良田,先前一定要下功夫去除雜草、亂石,也就是要先清除自己的心地,才能謙虛納人。心田中最容易陷我們於罪惡深淵的,莫過於高傲驕慢,所以我們一定要自謙自卑;將自高自大的心理趕緊收斂縮小,這是「慈悲」。
要渺小得能容進別人的眼裡,不礙到別人的眼睛;要走進別人的心裡,常常讓別人的心中映有你的形象。我們若能做到這種程度,對人有敬重的心,自然回報的也是成為別人尊敬的對象。要求鏡中人笑,要自己先笑;要求鏡中人可愛,自己要先表現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