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陳亦珍
佛陀在世時,曾在迦毗羅衛國說法,城裡有一位長者雖然有錢卻視財如命,只要看到出家人就趕緊把門關起來,不願布施供養;如果有乞丐乞食,也是閉門拒絕,活像個守財奴。
當長者漸漸年邁,有一天他對兒子說:「我辛苦守持的家產,現在交給你,你要和我一樣守好家產,不要輕易布施。」不久他就往生了。
當時城外正巧有一位孕婦即將臨盆,當她開始產前陣痛時,先生無奈地對她說:「我辛勤工作又乞食,一直無法維持你我的生活,現在又要多一口人,我怎麼養得起這個家呢?我不想看到這個孩子出生,我要離開了。」婦人後來產下一個男孩,但眼睛一直閉著,過了一段時日還是沒有睜開,這時她才確定孩子眼盲了。
她每天帶孩子出去乞食,無論多麼窮困、辛苦,也要養活這個孩子。當孩子七歲時,她因為病得很重,只好讓孩子獨自出門乞食。平常媽媽帶著孩子,還有人施捨,現在媽媽病了,反而沒有人同情這孩子,而且人見人厭,甚至被一些孩子扔石頭,有些大人還用竹子鞭打他。
等媽媽的病好一點時,兒子就攙扶著媽媽出門乞食。他們走到城裡一間大房子前,想向他們乞討。沒想到守門人在外面看到這對乞丐母子走近時,即猛力推他們說:「不要過來,我們的規矩是乞丐不能走近門前!」
乞丐媽媽一直求他們:「我已經幾天沒吃飯了,孩子還這麼小,求求你給我一碗飯。」孩子也說:「求求你!求求你!哪怕只是半碗稀飯都可以。」這時候主人出來罵道:「你們怎麼可以來我家門口,趕快走開!」但母子倆仍然纏著不走,主人就叫人打他們,孩子被打得頭破血流,母親也被推倒在地。
這時有位修行者從旁經過,勸阻他們說:「不能打了,不能打了!世間哪有這麼不孝的人?父親辛苦賺錢讓兒子享受,兒子竟然還出手打父親,真是忤逆不道啊!」
有錢人覺得很奇怪,他說:「我什麼時候打父親了?他已經死了好多年。」修行者說:「因果不昧,這乞兒前世就是你父親。他在世時守財如命,不仁不義,所以投生在貧窮苦難的家庭。他賺了那麼多錢讓你享用,你竟然連一碗飯都不願施捨,這難道不是忤逆不道嗎?」
這個有錢人怎會相信,他說:「你怎會知道這些事?」修行者忽然示現菩薩相,他抬頭一看,不由地驚呼:「是文殊菩薩!」然後馬上跪下求懺悔。
做人最重要的是精進不懈,好好珍惜因緣,行善造福;若不好好把握善緣,因緣一旦失去了,惡緣就隨之現前。總之,我們要惜緣、惜福、造福,不論孝順父母或行善布施,都是在惜福惜緣、及時精進中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