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楊國華
學佛就是調適心念,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處在人間,一定要有寬闊的心胸。例如看到別人有成就,自己也覺得光榮;見到人家快樂,就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刻,這就是寬闊的心胸,也就能時時「輕安自在」。但是凡夫心,總是嫉賢妒能,看到別人表現優秀,心裡就不舒服;別人的能力好,就忍不住嫉妒。這種凡夫心態實在狹窄可憐,無法容納好的人,優秀、成功的人,當然也就接觸不到美好的事物。
佛陀在世時,有一次來到一個城市。城裡有一位長者很善良,有愛心,可惜被城裡尼犍外道所左右,常常灌輸他不正確的觀念,以致長者無法接觸正法,修習正道。只是一味愚迷地信奉、護持這個外道團體。佛陀慈悲,覺得這麼好的人,信仰卻偏差了,實在值得憐憫,就決心到城中度化他。
尼犍外道聽到這個消息,知道佛陀要來就很緊張,他知道佛陀與弟子們一旦入城,自己的學說就站不住腳了,城裡所有的人,一定都會受到佛陀感化而歸向佛。如此一來,自己的聲望勢必受到打擊。尤其失去善心長者的護持,自己和跟隨眾又何以為生?所以就先下手為強,趕緊去對長者說:「聽說瞿曇沙門帶著弟子們往城裡來了,你可知道,這個僧團是一個非道的團體,他們都是拋棄父母、拋棄妻子、家庭,到處東奔西走的人。這些人行於非道,都是不吉祥的人,如果讓他們進入城中,就會降下五穀不登、氣候不順的災禍,對人民的損失很大。我們要趕快想辦法,阻止瞿曇的僧團入城。」
長者一聽,內心很惶恐,如果真像尼犍外道所說的,那真的是很不吉利。於是趕緊問道:「那麼,以你的意見,我們要如何防止瞿曇的僧團入城呢?」尼犍外道就對長者說:「我知道他們的生活形態,僧團所到之處,需要休息的地方,山林樹下、有清水的地方,是他們最喜愛的。我們可以把叢林全砍伐掉,讓他們沒有地方住;在清水的源頭,也用污物堵死,讓他們來了沒水可喝。出入的城門再放一些刀槍器械來抵擋,這樣就能阻止他們進來。」
長者覺得這也是一個辦法,就叫人將茂盛的樹,全都攔腰砍下半截;在清淨的水源頭,也塞進一些很髒的東西,又在出入的要道,置放刀槍弓箭來嚇阻僧眾們。 佛陀一路走來,就聽說長者的舉措,但是慈悲的佛陀,卻更加生起悲憫,覺得凡夫實在是很無知!因此,雖然是心痛,他還是一樣繼續向前行。
幾天後,佛陀來到這個城市,進入城裡,果然每條水道不是堵塞住了,就是受到污染。僧眾們來到郊外,樹木也果真都被砍斷,沒有樹葉可以遮蔽,但是,他們還是在這裡住下來了。說起來很不可思議,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到了第七天,已經剩下半截的樹身不斷發出新芽,樹葉不斷生長,樹枝也不斷蔓延出去,不久,又長出許多茂盛的綠葉。雖然有幾天缺水,但是第四天後天空就下起雨了,水源頭的污染物全被沖得乾乾淨淨,水流清澈無比。
樹木生長綠葉,水溝滿了,野草野花搖曳生姿,整個市郊生機勃勃,尤其是結穗的稻、麥也都飽滿下垂,一片豐收的氣象。人民驚覺僧團的到來,帶來多麼吉祥的瑞相,跟尼犍外道說的完全相反。這才發覺原來大家都被騙了!長者看到這樣的景象,也明白自己過去的迷誤,就帶著歡喜的心,與城中的百姓一起來到樹林下瞻禮佛陀。佛陀莊嚴地坐在那裡,看到長者與人民到來,就微笑地向大家招呼。
長者看到佛陀,不由自己地五體投地,禮敬佛足。佛陀微笑頷首,開始為大家講說「五戒十善」之法,也對大家分析,信仰一定要有正知正見。長者等人心開意解,即向佛請求皈依,捨棄偏邪的外道,成為佛教的護法。
這段故事是個很好的例證,哪怕是修行者,也可能產生偏差。當初印度的許多外道教徒,雖自以為是在修行,卻缺乏「七覺支」的思想指引,以致選擇錯誤,不得正見正行,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哪裡能夠捨棄物欲,得到真正的歡喜與輕安自在。不過,不論遭受什麼樣的毀謗障礙,佛陀還是以平常心冷靜面對,以慈悲與智慧一一開導施教。
佛陀說:「人啊!往往都是心理作祟。魔並不在身外,多數都是心魔。」人有心結,心中嫉賢妒能,怕別人比我們優秀,怕別人比我們受尊重,這都是凡夫的心態。佛陀的教育是慈悲。慈,就是讓人快樂;悲,是拔除人的苦難,能讓人人得到歡喜,快樂自在,人與人之間能尊賢敬老,這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不要常常站在凡夫地,用凡夫的心來看待一切。打開心門,你會看到海闊天空!能面對境界而不受障礙,降伏內心的魔障,距離佛道的目標就愈來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