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陳亦珍)
我們要如何修行才能得到「真功夫」?功夫一定要從磨練中得來;修行的方法很多,但離不開一個字──「忍」。做人如果經常忍不下一口氣,那真是非常痛苦的事;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別人發生衝突時,都自忖道理充足,理直氣壯的認為「你不讓我,我為什麼要讓你?」彼此互不相讓,為的就是爭一口氣,如此一來,自然就陷在無比的煩惱、痛苦中。
曾有一位年輕小姐滿腹委屈的告訴我:「師父,我對於工作非常盡心,甚至經常接手同事們不願意做的事,但是仍然有人說我做得不夠好、不夠多。無論工作多辛苦,我都可以忍受,但我如此賣力,他們不但沒有稱讚,反過來嫌棄一番,我實在嚥不下這口氣!」我回答她:「妳目前用的功夫只是『忍』而已,還沒達到『吞下去』的地步;其實,真正的功夫不只是吞下去,還要能夠消化掉才是真功夫。」
「忍」,就像搬塊石頭壓在草地上一樣,草地下的種子仍然存在,只是一時無法生長出地面而已;所以先由「忍」做起,然後把「忍」的感覺吞下去,進而消化掉,提昇到「忍而無忍」的自然境界。例如再美好的食物,也必須吃下去並且消化後,才能吸收營養、排除雜質。同樣的,當別人說了一句難聽的話,聽入耳後不把它消化掉,那這句話就永遠存在心中。別人講的也許只是一句無心的話,但你當成「有意」,如此,自己的心經常會受到傷害。修行,就是要學「吞得下」,又能「消化掉」的功夫。
她聽了這些話之後,雖然淚珠仍掛在眼眶,卻開朗的笑了:「師父,我明白了,是不是因為自尊心太重,所以容易起煩惱,別人嫌一句不好,自己就受不了?」 我對她說,一個人的自尊心太重時,就會形成「我慢心」,總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為何得不到誇獎反而遭損?這就是自尊心膨脹成「我慢心」的反應。也因為有自尊心,所以會自我要求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做不好,就會生出自卑心,但是在面對別人時則轉為「卑劣慢」──因自卑而轉化為傲慢的態度,美其名說是自尊心,其實是卑劣慢!
她又說:「以前,我在某個單位工作時,總覺得同事們對不起我,因此生活得非常煩惱,而無法和他們相處,於是要求轉換到目前的單位,現在回過頭來想想,當初的同事都很好,他們並沒有什麼差錯,是我自己不對。」她在這個新的工作單位裡,遭遇到比以前更多的煩惱,但也因為經歷這些磨練,促使她回想到過去自己所犯的種種錯誤而加以檢討、反省,進而徹頭徹尾的改變偏差的人生觀點。
有時,我們身處一個好環境中,卻不知道珍惜它,只覺得「我不負人,卻人人負我」,換個環境後,因受到另一種人事的磨練,才悟到當初的人事並不比目前的差啊!為什麼在那裡我感到痛苦,換到這裡我還是痛苦呢?原來癥結就出在自己的身上,因為「我」不會忍耐,不知吞下這口氣,更不懂消化掉這口氣。修行的功夫層次千差萬別,方法也多,可是如果少了「忍讓」、「吞下去」和「消化掉」的功夫,那麼就是獲取再好的法寶也派不上用場。
我們要記得常常反省自己:是否自尊心太強了?是否有卑劣慢?平常做事要隨分隨力、盡心去完成一件事,事情做完後,即使發現並未達到完美,只要自己已經竭盡心力,所以大可心安理得,不必去在意別人的批評。若是對任何人事都能存著「感恩」與「寬容」的心去「善解」,我們就能常保歡喜、快樂自在,當我們具備「善解」的能力時,前面所提的忍讓、吞下、消化的功夫,就可備而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