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緣同行菩薩道

0觀看次
A- A+

 

攝影/楊國華


主講/證嚴上人

人間菩提20230502法緣同行菩薩道
Forming Relationships with Dharma Family Members

法緣同行菩薩道
佛心師志願無窮
傳善造福祥社稷
信解攝受遍莊嚴

行腳來到高雄靜思堂,見到這麼多位資深志工,不禁想起從前大家還年輕時,雖然忙於事業卻十分投入慈濟志業。將志業當作自己的事業一樣在經營,還經常回到花蓮靜思精舍來親近師父,彼此之間的情感很真切,大家的發心對於師父的幫助很大。

師徒同心大樹成蔭,忘失歲月精進不懈

屈指一算,從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都過去了,這一分法親情誼實在是不容易!一般的友誼或親情總是一世情,法親之情卻是生生世世,因為我們共同發心立願走在同一條菩薩道上。

大家跟著師父共同發願從菩薩道走向成佛之路,修行的過程就像登山,哪怕重山峻嶺,山路再陡峭難走,我們還是一同攀爬層層山岳,目標是走到須彌山頂。這就是成佛的境界,我們師徒所要走的方向一致,因此結下的因緣生生世世。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透過幫助貧窮與病苦的人,這是我們從事慈善工作以來一直關心的事。資深志工跟著師父關懷貧苦,這一路走來,希望大家能將這個救濟苦難的志願持續做下去。像是住在花蓮的資深委員(游)月鶴,當年與玉里鎮鴻德醫院的曹太太(陳)靜枝經常回來精舍,從那時起到現在,她的精進心絲毫沒有退轉,即使年紀增長,那一念心也沒有退轉。

我們應把握因緣在人群中付出,廣結善緣。資深委員跟著師父這麼久,他們很了解師父,也知道精舍常住的生活都是自力「耕」生,克勤克儉才建立道場。大家與師父一心一志建立了「慈濟」大家庭,就像一棵大樹,需要大家共同來照顧,這棵大樹才能夠年年開花、結果,並且留下好種子。我們的資深志工哪怕年紀再大,請大家不忘精進,請把握時間讓力量繼續發揮,否則時間不斷地流逝,即使情還在,一旦鬆懈了,因緣也可能會在無形中消失。

人文空間結緣度眾,有道有法堪稱道場

師父這次行腳到高雄靜思堂,大家珍惜因緣用心聆聽開示,這就是精進而不鬆懈。我們來到道場,多少都會認識一些人,不妨把握機會廣結善緣。譬如在靜思堂承擔「福田」志工維護環境,或是做「香積」志工為大家準備餐點,透過這些做務不但可以培福與結緣,師父更期待大家不只來慈濟做事,譬如香積志工不只做出可口的菜餚,也能向會眾大德推動素食。

茹素可以淨化身心靈,只要人人建立這樣的飲食觀,心念的淨化可以帶動人們讓生活更健康,社會也會更加和氣,所到之處也會充滿福氣。

天有天氣、地有地氣,人也有人氣。人人為善,而善就是福,人人行善造福就會很有福氣。大地需要我們的愛護,心念更應時時善加維護,心想好意、口說好話加上身行好事,如此一來,內心將時時感到幸福與快樂。

高雄靜思堂很莊嚴,剛才聽說有一位媽媽罹患憂鬱症,她的孩子很孝順,帶著她走出家門來到靜思堂。這裡的環境幽靜寬敞,這位媽媽一來到這裡,她的心自然沈靜下來。志工陪著她四處走一走,引導禮佛之後坐下來談話,藉由這樣的開導讓她打開了封閉的心。

除了外在環境的攝受力,空間中的「軟體」就是人文的氣圍,這也是一股自然的攝受力,整體合起來就是「道氣」。我們的志工待人親切,輕聲柔語地安撫這位媽媽,讓她心生歡喜進而心開意解,這就是道場的良能,而這一切在在需要有人親自來做。

靜思堂是屬於大家的,需要各位菩薩在此接引會眾。若能在靜中有動,動中便能產生攝受力,這樣的道場才會興盛。因此,請不要讓靜思堂變得靜悄悄,久了也會變得冷漠。

在高雄靜思堂看到各位菩薩都很發心,就像一隻隻螢火蟲閃閃發亮,師父感恩大家讓這個道場發揮良能。請繼續把握機會在這裡付出,讓善法得以興盛,這才堪稱為「道場」。

(整理/明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