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周幸弘
主講/證嚴上人
人間菩提20230424傳承典範育良才
Nurturing Gratitude
守志奉道為眾生
仁慈勇敢鋪坦途
典範教育傳大愛
妙法入心拉長情
做好事是做人的本分。平日多造福可以為人間帶來平安,同時也為自己種福田。一位志工住家失火,慈濟法親動員協助清掃讓他得以盡快恢復安頓。「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不只是一句熟悉的話,我們可以將它化為行動,隨時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人傷我痛,在他人之苦看見責任
在五十多年前,花蓮還是偏鄉,當我觀察到在地民眾的貧與病,我從他們的痛苦中看見自己的責任。我知道我必須去做,於是從慈善到醫療,就此展開慈濟志業。
人生的價值貴在立志,我出家皈依時,我的師父印順導師送給我「為佛教、為眾生」六個字,這也是我畢生立定的志向,一生守志奉道。
四、五十年前,東部的交通很不方便,車輛走在蘇花公路是貼著山壁走,一邊是山、一邊是海,從花蓮前往西部不像現在這麼便利。那時,要在後山蓋一所醫院,若非有大仁、大勇、大慈悲心,要將慈濟醫院蓋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
不過,人生的道路必須自己開創。我懷抱著師父送給我的那句話,為貧病眾生開創出自己的道路,並且在花蓮將這條菩薩道路鋪平了!不只讓慈濟從後山花蓮走出去,並且將四大志業推動到全球。如今,只要哪裡有災難,就會有慈濟志工出現。委員、慈誠志工在受證時,他們也發心立願與師父同志願,依教奉行。
自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師父經常與全球志工視訊連線,聽聞哪個國家或地區發生災難,除了關懷當地志工和會員是否平安,接著商議勘災計畫與援助方針,目的是要及時提供協助,讓有需要的人有所依靠。
慈濟的慈善志業是讓貧困者有所依靠;醫療志業是讓病苦者有所依靠;教育志業是讓學生的志向有所依靠。慈濟的教育體系不只傳授知識,更要增長學生的智慧。
心懷感恩,教育人心的不二法門
聽聞慈濟醫學中心客座教授徐達雄教授往生。徐教授學識淵博,作育無數的英才,是慈濟醫療教育的重要推手。想起他幾次回到精舍,這十多年來對於慈濟的貢獻令人敬重與緬懷,如此典範值得我們學習。
徐教授在醫學界的地位備受尊崇,願意到花蓮慈濟醫院來傳授經驗,那一分的甘願,就好比我們無數的志工,懷著奉獻的精神投入各項志業,甚至決定在生命最後將身體捐贈給慈濟大學解剖學科,期待自己的大體可以用來培育良醫。
醫學生面對大體老師等於是面對生命,在解剖課,大體老師教導他們認識真實的人體,肝、脾、胃等臟腑也可以讓他們看得很仔細。我相信透過無語良師的奉獻,醫學生不僅學到知識,也一定學會感恩心。
內心真誠的人一定有感恩心,懷有感恩心的人必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正是我期待醫者所應具備的醫療人文。我們不要只是將「感恩」掛在嘴邊,期待醫療教育志業的院長與師長等都能以身作則,並且教導學生心懷感恩。讓感恩與大愛成為慈濟人文最重要的精神。
大家經常聽我說「拉長情、擴大愛」,而且一說再說、不厭其煩,因為這是教育人心的不二法門。
(整理/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