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愛的聲音

0觀看次
A- A+

撰文/劉雅琪(花蓮)

上人曾說,善心的延續,需要回歸最初募心募愛的方式,讓大家的愛心細水長流。不只募得愛心,還能募得菩薩的發心,讓人願意投入志工,行菩薩道。

五毛錢「愛心竹筒」的力量延續至今,在執行長辦公室王運敬主任與人資處黃秀真的努力下,從花蓮至全臺,甚至延伸到海外。除了募集愛心商店外,也藉此找回善的循環,搭起菩薩大招生的橋樑。

◎喚起心中最初的善與愛

林慧美(右)藉著愛心竹筒喚起大家心存善念的愛心,也因此更認識慈濟。(攝影/廖文聰)

「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大家好像都忘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關懷。」花蓮資深志工林慧美說。藉著與愛心商店的互動,喚起大家心存善念的愛心,也能因此認識慈濟。

不知何時開始,林慧美注意到花蓮的店家,有越來越多愛心竹筒的足跡,她有如「發現新大陸」般驚喜,彷彿看到五十八年前,三十位家庭主婦辛勤樸實的勸募時光。

林慧美(中)說:「每一個人所發的那一念初心,是需要恆持堅定的信力和意志力。」(攝影/劉雅琪)

有次林慧美在素食餐廳買午餐時,有位太太和她打招呼,在確認她是慈濟師姊後,開心地說道:「太好了!您能送我這個字嗎?」並指著牆上掛著的「愛」字接著說:「因為我的名字中間也有個『愛』字。」

這位太太提到,早期上人在仁愛街義診所時,她也曾幫忙過。彼此聊著過往,讓林慧美感到因緣真的不可思議。

「每一個人所發的那一念初心,是需要恆持堅定的信力和意志力。」林慧美說道。因此,這間素食餐廳,成為她募到的第一家愛心商店,並時時提醒自己莫忘那一念。

◎帶動組員愛心共善

周雅琴(右)以身作則帶動收愛心竹筒,並引領組員一同投入。(攝影/謝淙貴)

「愛心商店的推廣,使組隊裡有很好的連結......」吉安和氣組長周雅琴有感而發,她以身作則帶動,組員也更投入收愛心竹筒。

對於平時工作繁忙的她來說,收愛心竹筒是一種很棒的體驗,不僅如此,還得到先生的認同,並主動提出一起去店家收竹筒。每當先生和店家互動,都會讓周雅琴體會到,做的是「一件事」, 卻讓每個人都做得非常歡喜,或許這就是隨喜功德吧!

◎走出生活圈擴展視野

受到志工吳玉鶴的邀請,周琴(中)藉著與店家互動的雙向交流,走出原來狹隘的生活圈,看見不一樣的花蓮。(攝影/吳玉鶴)

遠從大陸嫁來臺灣的周琴,雖然嫁來數年,由於人生地不熟,生活又單純,除了家裡和工作地點外,就是參與志工活動。一向熱心的吳玉鶴,當知道有愛心商店的活動時,便歡喜地邀約她一同參與推動;藉著與店家互動的雙向交流,走出原來狹隘的生活圈,看見不一樣的花蓮。

個性靦腆的歐沛芸,則對收竹筒自有一套方法。她總是與黃秀真相約在每週四,花蓮靜思堂讀書會結束後交換愛心竹筒;現在,她將所拿到的愛心竹筒安排路線規劃,除了路線簡單化,來回的路也不重複,她再也不需東奔西跑了。

歐沛芸(右)自有一套收竹筒的方法,她將所拿到的愛心竹筒安排路線規劃,除了路線簡單化,來回的路也不重複,她再也不需東奔西跑了。(圖片來源/歐沛芸提供)

前陣子,歐沛芸拜訪了久未連絡的麵包坊鄰居,同樣獲得店家的認同與愛心回饋。她表示藉著愛心商店的推廣,可與朋友互動有無、聯絡感情,還能分享在慈濟做志工的喜悅。她很開心能夠參與這麼有趣、有話題,又意義非凡的活動。

◎聽見愛的聲音

「第一次在壽豐鄉推動愛心商店時,一小時不到就募到八家商店。」因積極推動愛心商店,常被先生取笑為「超級業務員」的簡家禾表示,第一次推廣愛心商店時,見店家除了願意擺放愛心竹筒外,更將平時所投的零錢筒,全數倒進愛心竹筒中,發出叮叮咚咚的零錢聲,讓簡家禾深刻體會到,原來這就是募心募愛的聲音。

看見愛心竹筒,客人二話不說地將所找的錢全數投入。(攝影/簡家禾)

其中,讓簡家禾印象最為深刻的店家是蜂蜜館,不僅本店,其他三家連鎖店也同步放置愛心竹筒,讓她見識到愛心商店老闆的用心。當她看見老闆娘直接將竹筒拿至客人面前問:「願意一起愛心共善嗎?五毛錢也可以救人!」客人便二話不說,將所找的錢全數投入。

在推廣愛心竹筒的過程中,雖然會遇到困難,但也會尊重對方,道聲感恩後離開。簡家禾心想,目前辯才有礙,重要的是要心存善念,心中有愛。

美好的竹筒歲月,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更寬廣的視野與力量散播出去。(攝影/黃筱哲)

自2019年起,花蓮愛心商店截至2023年10月25日,終於成就了一千家店。美好的竹筒歲月,五毛錢的力量,值得與好朋友一而再、再而三的,用更寬廣的視野與力量分享。

誠如桃園志工鄭文章期望,每位入經藏菩薩,一人募一家愛心商店,相信很快就能達成千家店。這就是慈濟志工最直接、簡單有力的行動,期待花蓮區亦如是,在一人一善中,得到最簡潔有力的回應與回饋,以火金姑微小光亮,成就大大的美善菩薩行。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