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釣魚竿

0觀看次
A- A+

撰文/明萌(臺北)

「啪啪啪啪啪!」一把大鐵槌重重落下,清脆聲響就如折斷枯朽的竹子,伴隨著四散的碳纖維材質碎片,五支總值約四萬元的高級釣魚竿,五分鐘便灰飛煙滅;然而楊媽允卻如釋重負,六十年來的煩惱無明也被重重地擊碎,就地重生。

◎迷戀釣魚的樂趣與風采

楊媽允有段時期,曾對釣魚到了瘋狂迷戀的地步,風光的釣魚戰績,也使他成了釣友們競相邀約的對象。(攝影/陳榮照)

楊媽允,澎湖縣西嶼鄉人,從小常與同村的孩子結伴到岸邊釣魚、玩耍。一根長短適中的竹子,綁上從淺海域挖來的貝殼類生物當魚餌,就成了他們手中充滿樂趣的釣竿。

對楊媽允而言,釣魚再平常不過。即使婚後搬到臺中,他仍經常邀約建築工程的同業友人一同釣魚,藉以聯絡感情。

曾經有段時期,楊媽允對釣魚到了瘋狂迷戀的地步,他一天最高紀錄,曾從凌晨天未亮一直到太陽下山。而楊媽允風光的釣魚戰績,也使他成了釣友們競相邀約的對象。

◎從北海岸邊到靜思精舍

楊媽允的妻子深受精舍農禪生活與自立更生精神所感動,進而在慈濟33周年慶親自到花蓮感受心靈淨化之旅。(攝影/釋德懋)

楊媽允的妻子卓月嬌,於慈濟32周年慶第一次搭精進列車回到靜思精舍。當時身為基督徒的她,深受精舍的農禪生活與自立更生精神所感動;當天回家後,她激動地和楊媽允分享在花蓮後山的所見所聞。

一年多後,1999年慈濟33周年慶,楊媽允及卓月嬌夫婦在資深委員周莎涵的熱情邀約下,親自到花蓮感受心靈淨化之旅。

上人帶領精舍常住師父過著克勤、克儉、克難的生活,深深感動了楊媽允,因此在內心深處發願,決定以實際行動,為上人分擔天下事。(攝影/許順興)

在簡樸寧靜的花蓮靜思精舍,上人帶領精舍常住師父過著克勤、克儉、克難的生活,同時堅守慈善救濟的信念,開展四大志業深深感動了他。因此,他在內心深處發願,決定以實際行動,為證嚴上人分擔天下事。

結束參訪回到臺中的楊媽允,整個人彷彿脫胎換骨,開始向人分享慈濟的故事,並隨順對方的因緣,盡力接引。他不怕被拒絕,反而越說越順,越説越勇;而楊媽允開口說慈濟的對象,當然包括昔日的釣友,道不同不相為謀,漸漸地彼此也就漸行漸遠。

2003年加入真善美志工的楊媽允(左),從完全不懂電腦,到能獨力完成一段影片。(攝影/楊榮書)

積極參與慈濟後,楊媽允的假日幾乎都被志工行程填滿,那種凝視大海,靜靜等待浮標起落的日子,自然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不只是見人說慈濟,楊媽允更在2003年加入真善美志工的行列,從完全不懂電腦,開始學習開關機、打字、剪接軟體,到自己獨力完成一段影片。女兒楊莉怡說:「有時候,爸爸為了呈現一段完美的幾秒鐘影片,會一直盯著螢幕,認真態度令人動容。」

從一個以釣魚為樂的人,到發心立願成為證嚴法師的好弟子,這一段北海岸到靜思精舍的路,楊媽允足足走了10 多個年頭。

◎「竿」願為你留歷史

慈濟46周年系列活動,楊媽允錄製浴佛彩排的過程。(2012/05/13;攝影/簡鴻海)

2013年的某一天,在一次人文真善美的活動中,眾人討論如何巧妙運用長竿並綁上麥克風,以便收錄受訪者或活動現場聲音;就在那時,楊媽允突然想起家中的那一大袋釣魚竿。

回家後,楊媽允打開那靜置許久的釣魚工具包,裡面躺著自他加入慈濟後「封竿」的八支釣魚竿。他在陽台上,用鐵鎚將其中的五支敲壞,而保留下來三支十八尺長的釣竿。

過去幾年間,這三支釣魚竿被用來捕捉無數的水中生物;然而在這一刻,也因主人的一念,讓它們「反黑歸白」,皈依了。

大中區2023年《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排練,楊媽允將釣竿改為手機自拍架,並將其功能發揮到極致。(攝影/吳陳梅燕)

「皈依」是巴利語,是成為正式佛教徒之前的宣誓儀式,證嚴法師解釋為「反黑歸白」。

再普通不過的釣魚竿,被改裝成協助拍攝用的神奇長桿。二支架上收音麥克風,一支夾上手機,就如裝上隱形翅膀,飛向各個角落;它們也由原本的恐怖索命魔杖,搖身成為超實用的「標竿」。不只反黑歸白,更承載著「為佛教,為眾生」的超級任務,捕捉每一個撼動人心的剎那,為人間的美善留史。

◎始終如一

2023年8月初上人行腳臺中,在楊媽允(左)的引導下,上人生平第一次按下錄影的快門,所有志工和上人的身影,永遠被記錄在那經典畫面的瞬間。(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5、4、3、2、1,錄了哦!」八月初,證嚴上人行腳臺中,臺中靜思堂上人會客室內擠滿了人。在楊媽允的引導下,上人生平第一次按下錄影的快門,皈依的釣魚竿上綁著手機,環繞會客室一圈,所有志工和上人的身影,永遠被記錄在那經典畫面的瞬間。

「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為能為,才能昇華自我的人格。」上人的話語,言簡意賅而直指人心,破除群迷。

每一位慈濟人,從迷茫不知人生價值為何的凡夫,轉化為助人的菩薩,就如那三支釣魚竿,在主人的一念間,成為善與愛的大力量。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