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鳳寶、林怡資
《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透過唱誦、手語、音樂劇的方式,將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緣起和歷史足跡的精要,與佛陀《法華經》教菩薩法結合。(攝影/楊凱誠)
從事護理工作四十五年的陳月千,於去年退休後,經紀邦杰醫師介紹,開始參與慈濟埔里聯絡處的活動,並投入社區志工培訓。恰巧今年大中區舉辦《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她也參與了兩場入經藏的法海菩薩。
陳月千說:「入經藏對我來說很陌生,但我喜歡大家一起共事的快樂感。將近四個月來,堅持及不懈怠,讓我完成這分神聖的使命。」
◎堅持及不懈怠 完成神聖使命
陳月千深切地說,世間的功名利益真的帶不走,期望人人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價值。(攝影/黃南暘)
半年多來,陳月千往往在早上及傍晚時,會有頭暈的困擾,雖然已看過醫師,但時好時壞,因此演繹練習過程偶爾無法專心。就在正式演繹前兩周,她突然眩暈,趕緊到臺中慈院檢查及治療,很慶幸只看兩次診,頭暈的症狀就改善了,這更增加她對入經藏的信心。陳月千說:「體貼的先生,是我出任務時的接駁司機,他最清楚我入經藏演繹的艱辛過程,溫馨的對我說:『演繹完就健康了。』」
原本最擔心的跪拜動作,在一次團練休息時,大家將褲管拉起來的瞬間,陳月千看到一片片各式各樣材質及色彩的墊片,保護著膝蓋和足踝時,「哇!」她這才恍然大悟地哈哈大笑,「原來最擔心的問題,不只是自己的問題。」
陳月千表示,「五毛錢也可以救人」,讓她回憶起小時候父親的一句話:「救人很簡單,每個人捐一塊錢給這位窮人,就能幫助他脫離貧困。」入經藏後,她更確信慈濟人就是「積小善行大愛」在救人。
其中,演繹「生病老死苦」的段落,讓她深有同感;多年來的護理工作,看盡世間「病、死」的苦相。陳月千深切地說:「世間的功名利益真的帶不走,死亡是無可避免的,期望人人把每天起床看成重生,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價值。」
◎淚流整場 見聞經藏
林怡資特別空出時間,找朋友全家一起來觀賞演繹。(圖片提供/林怡資)
陳月千從事教職的女兒林怡資,深知媽媽只要有能力幫助人就一定去做。她表示,自從媽媽加入慈濟,家裡都只看大愛臺,並每個月向她收功德款。「我覺得媽咪的活動就是要力挺!」她特別空出時間,找朋友全家一起來觀賞媽媽演出的場次。
在近三個小時的入經藏中,林怡資有著滿滿的感動。她說:「光是一場千人以上的共同演出與走位就很難,事前的練習更不用說。現場眾人發出的聲音共鳴很震撼,主持人內斂的引導,唐美雲歌仔戲和優人神鼓結合聲光共同的完美演出,從佛陀的故事到現代的慈濟事,真的是親臨現場才能感受。」
「我不知道錢在哪裡,但我知道愛在哪裡。」林怡資分享,演繹中許多金句實在令人感動。她也非常認同師父的理念,只因媒體大多播報不好的事情,但在大愛電視臺,卻看到新聞媒體傳播好的理念與善念。
「我覺得上人完全了解人學習的特性,也像《法華經 化城喻品》的引導者,用不同的方式引領眾人前行。」在整個演出中,林怡資對繩子的意象最為感動,一步一步地荷負與承擔,配合其他入經藏的菩薩高喊「我願意!」,實在太有震撼力。
「演繹中還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像不識字的委員用圖畫的記錄,實在太可愛了,這個故事也讓我在感動中破涕為笑。」她說,每一段入經藏的堆疊中,都令人有重新學習之感,「原來有這件事,原來是這樣的脈絡,我幾乎全程都感動地流著淚。」
不識字的慈濟委員用圖畫的方式,記錄會員資料,讓林怡資在感動中破涕為笑。(圖片來源/林怡資)
◎大愛 從小愛起而行
「我自己有每天繪圖的習慣,這一天的見聞,我將它化為以下的圖畫──眾人力量結合而成的湧現,是最令我感動的。」林怡資說,「科學家在動物身上發現的共創,例如鳥群與魚群的移動,是許多小實體交互作用後產生了大實體。就像是入經藏者,都做很簡單的動作,但卻能形成一個舞蹈,凝聚成一股效應。」
她進一步說明,演繹中所提到的環保問題、捐髓意願等公眾議題,都是需要眾人的力量。「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能力看到這樣的議題,但願不願意做是自己的選擇。若覺得自己的力量很小不做,那就什麼都不會發生;但當小力量有了開展,就有點燈的起頭作用,祈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做點亮善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