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徐翠苓(花蓮)
2015年6月,海地太子港海地中央醫院供齋活動,慈濟志工為病患及家屬提供素食午齋。(前右起)美國唐朝師兄、曾慈慧師姊(慈瑔)、艾蜜琳師姊(慮蜜)、艾蜜爾師姊等志工合影。(攝影/許方瑋)
德懷師父說:「以前學生時代讀歷史,最喜歡讀的朝代就是『唐朝』。」
的確,唐朝是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
橫跨七至十世紀的唐朝,是當時亞洲勢力最雄壯的帝國。大家熟知的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還有推行古文的韓愈都在這個朝代。藝術方面因為受西域與宗教的影響,壁畫、雕刻、書法、音樂的表現,璀璨奪目。
當時的經濟、文化,對日本、西亞乃至歐洲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世界史上的地位極其深遠、重要......
唐朝的風華已經過去,是回不去的年代。不過,2月5日在上人會客室卻再見「唐朝」。
這個「唐朝」不是朝代,是一個人——慈濟美國總會的同仁。
德懷師父把握因緣、把握時間,在慈青與上人溫馨座談還沒正式開始的時候,邀請同是年輕人的唐朝,跟慈青幹部薪傳營的學員分享「我與慈濟」。
海地太子港大米發放活動,美國總會同仁唐朝師兄(車上左)與海地慈濟志工,共同發放來自台灣的愛心大米給學生家長及貧困居民。(攝影/岑慧意)
「其實,到慈濟美國總會工作半年,我就想離開了。」唐朝一開口,讓人瞠目結舌。
「啊!」
為什麼半年就想離開?
「想離開,是覺得怎麼慈濟跟我知道的不一樣啊!」
為什麼留下來呢?
「因為她。」
就在唐朝想要離開慈濟的時候,2014年11月16日——女兒出生三個月,他參加了海地水災發放的慈濟賑災團。
在海地角,一個抱著孩子的婦女朝著唐朝走來:「你們慈濟對有人淹死的家庭,補助多少錢?」唐朝聽得一頭霧水,「為什麼這麼問?」
原來,這名有多個孩子的婦女到處詢問,「孩子淹死,我可以拿到多少錢?」
如果錢還不少,足以讓他們一大家子活下來,她打算「下次水災的時候,我要淹死這個孩子。」
2014年12月,海地角連日豪雨成災,造成低窪地區嚴重淹水。美國、海地慈濟志工啟動「以工代賑」清掃計畫,帶動居民打掃環境。(攝影/唐朝)
唐朝打了個寒顫,想起自己出生才三個月的女兒,「有哪一對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有哪一對父母能夠狠得下心,淹死自己的孩子?」
唐朝不相信眼前的婦女,不愛抱在手上的這個孩子。「一定是真的活不下去了,一定是沒有其他方法了。」
天底下還有多少像這個婦女、這個家庭的苦難人,需要慈濟的幫助?
「我要為苦難的眾生留在慈濟!」唐朝默默的許下願望。
見苦知福後的唐朝心很篤定,在慈濟第九年的他說:「我這一生的職業生涯,都給慈濟了。」
走入人群去付出,從人生的苦難體會自己的福,才會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
(2023.02.09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