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蔬食,匯聚更多愛心

0觀看次
A- A+

撰文/林淳真(臺北)

「一餐蔬『食』,『來』讓身體更輕鬆。五星飯店大廚手藝所呈現的美味佳餚,想讓你愛上蔬食的美好!」

看到這樣的網頁,你會動心進入這間素食餐廳點餐嗎?這家餐廳正是慈濟職志合一(職工同時也做志工)的同仁,在花蓮地區推廣的第20家愛心商店。

談起素食餐廳的源起,老闆楊杰勳表示,由於本身吃素,而花蓮的素食店不多,以前常去這間餐廳用餐,漸漸地和老闆阿姨有多次的接觸,得知阿姨身體不太好,以為要收起店面,沒想到她竟是應邀到巴西推廣素食。

◎素食餐廳

楊杰勳經營素食餐廳的初發心,是為了能傳承阿姨的好手藝和精神,讓花蓮在地人可以繼續品嚐美味的素食。(攝影/黃秀真)

因為太喜歡阿姨製作的口味,「我希望可以傳承她的好手藝和精神,讓花蓮在地人可以繼續品嚐美味的素食。」楊杰勳大膽地提出想承接店面的初發心。

「我以前根本不會煮飯,頂多『煮』個泡麵。」雖然沒有任何下廚的經驗,但楊杰勳可是有計畫的。他詢問在五星級飯店當主廚的表弟,是否願意放下「屠刀」和他一起推廣素食?不料兩人一致認同「民以食為天,食事為大」一拍即合,開始了素食餐廳的經營。

為了把理想付諸實踐,楊杰勳在鄰近明廉國小的富祥街上承租了新店面。整面的落地窗,讓店面格外清新、明亮;餐廳外上方,大幅平面的素食餐廳招牌,襯有各種色彩鮮豔的蔬食,非常亮眼。

餐廳內左面牆壁,張貼三幅圖文並茂的巨大蔬果圖,中英文對照非常醒目;其中一幅文字引人深思:「素是一種品味,是對健康人生的不懈追求;素是一種美德,是對動物生命的一種尊重;素是一種心境,是對淡然生活的大徹大悟。」

除了亮麗的實體店面,當然少不了精湛的廚藝;楊杰勳和表弟兩人認真地和阿姨學習食材的挑選與烹煮技巧,阿姨也毫不藏私地傳授功夫,完全沒有「勘部」(留一手)。

從採買到烹煮,加上表弟的創意及楊杰勳對食材的滿懷興趣,他們會隨著季節供應不同的菜色,採用在地食材的低碳食物,減少加工類製品;一間平價又美味的蔬食餐廳,在兩位年輕人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成形。

「幸好有表弟當主廚,我來當助手。」楊杰勳由衷的感謝表弟的相挺。開幕前,邀請阿姨過來指導,她說:「年輕人很有創意,再繼續研發新產品,素食店就交給你們了,加油!」

◎結緣麵

餐廳啟業至今快四年,結緣麵不但接濟了清寒的大學生和獨居老人,也救助苦難的家庭。(攝影/楊杰勳)

素食餐廳有免費餐?

有天,叔叔來用餐,特意留下五千元說:「你們可以做『愛心麵』給人認捐,讓有需要而一時不方便的人士享用。」

楊杰勳考量到「愛心麵」有「施捨」的意思,有上對下的感覺,因此取名為「結緣麵」,是平等互惠,是施與受的一種結緣分享。他在點菜單的右上角註記著:「享用結緣麵者,請劃紅圈。」不動聲色,多貼心呀。

店裡的另一面牆壁上,記錄著每位發心人士提供多少碗的麵,每天再扣除總捐贈數目。後來,叔叔的女兒來店用餐,楊杰勳也特別向她提起,感恩當初有叔叔的善心義舉,拋磚引玉的同時,也帶動有心人加入,嘉惠了許多人。

餐廳啟業至今快四年,享用結緣麵者有多少?楊杰勳說,每個月維持在一、二百碗的量,捐者和用者都有。結緣麵不但接濟了清寒的大學生和獨居老人,也救助苦難的家庭。

每一碗結緣麵,都帶著濃濃的溫暖與祝福,讓需要的人可以透過一碗麵,獲得滿滿的正能量。(攝影/楊杰勳)

有位單親的小學生被帶來用餐,當楊杰勳知道孩子的父親時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便親切地告訴孩子:「你在成長中需要更多營養,任何餐點都可免費選用;以後長大有能力時再付出回饋。」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個子高壯,約180多公分高的失業男子來享用好幾次結緣麵,楊杰勳漸漸發現他身上有異味,相談之下,才知他睡在火車站,便熱心地聯絡長照機構職缺,給了他電話,臨行還贈送口罩、牙刷、毛巾等需求物。

◎茹素因緣

楊杰勳是土生土長的花蓮人,父親是批發魚貨的商人,母親則是虔誠的佛教徒,時常叮嚀他,絕對不可繼承父親的殺生事業;他謹記母親的叮嚀,但沒有跟著母親茹素。

就在母親往生服喪期間,叔叔要他茹素一個月,他發現自己的身體起了變化,體質改變,身體輕鬆多了,也不會再那麼容易累;因此持續茹素,也意識到尊重生命的意義。

近年由於大環境的變動,網路外送服務平台崛起,漸漸地「外送」成為上班族的首選。

腦筋動得快的楊杰勳,思考著如何讓更多人茹素。當葷食者看到素食餐廳可能不會點進去;因此,他另外成立一家雲端廚房,所提供的菜單,全部不註記葷、素,「吃起來口感其實沒有什麼差別,無形中他們也都是素食者了。」

楊杰勳感恩的回憶,如果母親還健在,看到兒子開設素食餐廳,一定相當欣慰。

◎愛心商店

店裡除了有愛心竹筒讓顧客可隨時發心外,同時楊杰勳也發起送出一碗結緣麵,他就捐5元的心願。(攝影/蕭靜湲)

2019年4月23日,慈濟志工黃秀真進入素食餐廳,說明推廣愛心商店的用意;楊杰勳被她的和善與真誠感動,立即加入;後來,店裡除了有愛心竹筒讓顧客可隨時發心外,同時也發起送出一碗結緣麵,他就捐5元的心願。

楊杰勳善良的初發心,很快地得到回報;某天,他緊急聯繫黃秀真,表明員工家屬輕生需要關懷,「我去了殯儀館,深怕他的母親無法接受,我不知怎麼辦?只知道慈濟,腦中就浮現了秀真師姊。」

黃秀真即時找來訪視的好夥伴謝慧雯,兩人來到喪家,陪伴、聆聽,引導家屬哭訴,安撫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情,穩定員工不安的心,至今仍持續陪伴;黃秀真有感而發地說:「其實推廣愛心商店,同時可以和慈善、訪視結合。」

◎慘澹經營

一路走來,遇到的困境,楊杰勳感慨地說:「素食畢竟是小眾團體,不如一般餐廳的大眾化。」他承認做得很艱辛,遇上疫情,員工的薪水都難支付;幸好房東有減租優惠,去年五月營運稍有回調,真的是非常辛苦的經營。

楊杰勳自認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一步一腳印,他希望接引更多非素食者改變飲食習慣:「有素食者帶非素食的朋友來用餐,當他們接受了美味的一餐素食後,下次自己也會歡喜來用餐,我的苦心就達成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