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一起蓋主堂】讓志工有回家的感覺--許屘鎕師兄

0觀看次
A- A+

撰文/蔡鳳寶
整理/靜思園地編輯組

想不承擔都難

許屘鎕(右)接受劉維的邀約,回到花蓮承擔主堂工程生活組。(攝影:簡淑絲)

許屘鎕1953年生,原是一家眼鏡公司的董事長,雖然旗下統領一百多位員工,卻有著木訥寡言的個性;加入慈濟的因緣,還要從女兒的公婆說起。

由於親家母希望親家翁加入慈濟,以戒掉抽煙的習慣,許屘鎕心血來潮地順口勸親家翁:「為何不做慈濟?」沒想到,親家翁反問他:「你有做慈濟嗎?」這一問,讓他心頭一震:「對哦!自己都沒做,怎麼勸人家做呢?」於是兩位親家翁相約參加慈誠培訓。

2007年初,兩人分別於基隆和淡水兩地受證慈誠。沒想到女兒的好姻緣,為兩位爸爸牽起一分法親緣。

許屘鎕退休後即全心投入慈濟,因應精舍主堂興建工程,他受劉維邀約到花蓮承擔生活組;原本以為當副手,只需做無牽無掛的快樂志工即可,沒想到投入後,責任加上使命,想不承擔到底都難。

就這樣,自主堂興建工程開工以來,許屘鎕和其他三位生活組師兄,每人每月輪班一次八天的生活組長期志工。

連作夢也在「呼班」

許屘鎕(左前一)晚上睡覺時,連作夢也夢見自己在「呼班」。(攝影:嚴水里)

「師兄、師姊,早安!」
「請合掌,唱誦無量法門。」
「請放掌,唱慈濟功德會會歌、慈誠隊隊歌。」
「請合掌,恭讀慈濟十戒。」
「請梁總召報告......」

這是工務組每天早會的例行流程,由生活組承擔主持與帶動;而個性內向,喜歡躲在幕後做事的許屘鎕,剛開始覺得有些壓力,但為了把「任務」做好,一有空閒,便在心中默背司儀稿;他懷著學生時代背書的心情,就連做夢也在學習「呼班」。

他告訴自己:「熟能生巧。要用平常心,學習把心放開」幾個月後進步良多,心情也輕鬆許多,在眾人面前也較不怯場。

讓志工有回家的感覺

「看到法師,要向師父問好。今天穿著慈濟制服,就代表慈濟人,形象要顧好。」許屘鎕到花蓮火車站接人時,見有法師從旁經過,不忘叮嚀師兄師姊們要注意慈濟人的進退行儀。

「師兄、師姊,請合掌,向上人問訊!」用餐時,許屘鎕總守候在齋堂前為大家開門,並於呼班後招呼大家「請慢用!」。

「師姊,請這邊坐。」「師兄,有冰涼的水果茶,也有惜福餐,請盡量享用。」點心時間,他隨時細心地招呼大家多用點心。

許屘鎕認為生活組的工作,比較像個管家婆。想到自己以前偶爾回來精舍,由於對勤務較為生疏,再加上陌生的環境,難免會有些許的擔憂;但自從他承擔生活組後,基於這分同理心,他也期許自己能盡量周全地照顧回家的法親,讓他們能夠安心,不需為生活上的瑣事操心。

許屘鎕說:「工地的勤務多半是粗活兒,身體的疲累是難免的,若有家人的關懷和親切的照應,不只可以減輕身體的勞累,也讓大家除了獲得法喜,還可以多一分幸福。」

福田志工關懷組黎逢時表示:「許師兄待人很平和,做事很用心;生活組的工作很瑣碎,他卻做得很有條理,是個很稱職的人選。」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許屘鎕開車到車站接送回來參與工程的梯次福田志工。(攝影:簡淑絲)

志工們偶爾在執行勤務時也會有身體不舒服的情況,或因不諳工具操作而受些小傷;這時,許屘鎕也會自掏腰包,與他們結一分好緣。有一次,一位從彰化回來的師兄,被吊車鋼繩割傷食指,到慈院縫了十六針,他一路細心陪伴,也為了結個善緣而代付醫療費,他說:「其實醫療費也不多,精舍也有醫療預算,這是從工務組的財務康政雄師兄身上學的,可以把握與人結好緣的機會。」

為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處理生活組各項事務時,難免會踢到「鐵板」。平日午餐為了幫工地菩薩保留完整的菜色,許屘鎕會請其他師兄到另一區挾菜,而多數師兄都能配合。

但有一回卻碰到一位師兄不給好臉色;當下,許屘鎕雖然忍氣不作聲,但是心裡卻有疑惑和不悅。待他坐下來用餐時,身旁一位陳師兄,是三十年前青商會時認識的朋友。許屘鎕向他傾訴碰到的問題,陳師兄輕輕的一句:「說不定過去生,您也曾經這樣對待過人家。」啊!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他想:「冥冥之中或許有因果存在吧。」

《法華經》云:「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菩薩也是從凡夫修起,許屘鎕終於釋懷了。他感恩遇到貴人,並給予適時的提醒,同時也謹記上人教誨:「生氣,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這件事,讓他得到寶貴的心得──「忍辱波羅蜜」,是修行道上重要的課題。

做永恆的慈濟志業

許屘鎕說:「追隨上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一直是我永恆不變的信念!」(攝影:簡淑絲)

參加精舍主堂興建工程前,許屘鎕常在新店或花蓮慈院當醫療志工,同時也兼任副領隊。由於時常在急診室進出,看盡人生百態,也發現大部分的家庭,多半是太太照顧先生時比較用心;所以,許屘鎕回家後,更感恩太太將家庭顧好,讓自己無後顧之憂地投入事業和慈濟志業。

許屘鎕表示:「既然要做,就要用心做到最好;不然,就回家當老太爺。」「做什麼就要像什麼,要有模有樣。」他認為,慈濟人時常在不同時刻,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只要認清角色功能,便可以表現得宜、福慧雙修。

在工務組長駐多月以來,許屘鎕從黎逢時身上,學到了菩薩的謙卑和柔和忍辱的長者風範;從全省各地福田志工身上,他則看到了慈濟人的「吃苦當進補」,凡事做得甘願歡喜的精神,以及許多資深慈濟人的縮小自己和付出無求的理念,這些都是他學習的榜樣。

退休後投入慈濟,許屘鎕原本以為只是加入了一個可以行善的團體而已;如今投入越多,體會也就越發深刻。如今,他可以肯定地說:「每當唱到『立願文』時,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掉下眼淚。現在,除了樂於配合他人,必要時也要勇於承擔。」

做慈濟,已是許屘鎕生命中的一部分,追隨上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更是他永恆不變的信念。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