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匯聚愛心

0觀看次
A- A+

撰文/李明霂(桃園)
攝影/黃秀真

位在花蓮,愛心商店第356、649家的這家冰品店,有一大碗是30人分的,可以30個人吃;也可以是10個人分著吃的。店家採用傳統刨冰,其中一項招牌,在中間放上綠豆、薏仁、花豆、珍珠和湯圓,上層再鋪上當季水果,如香蕉、木瓜、西瓜、芭樂、芒果等,真是料多又便宜高CP值外,還加了無量價的愛心。

這段特別的因緣,要從一位中年失業的珊珊說起。

◎中年失業 轉換跑道開店賣冰

「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麼一天,我整天都耗在廚房裡,為的是端出好味道給客人。」

珊珊來自湖南,個性開朗。二十多年前要嫁來臺灣時,家人頗不認同,但她心意已決;就這樣千里姻緣一線牽,注定來台與先生牽手一生。

時光沙漏不停止,珊珊從少女到中年,她面臨了失業;「到了這個年紀,人家也不一定會用我,再加上薪水不高,我要怎樣才能存到一筆養老金,想想還是自己來開一家店。」
珊珊再三考慮後,決定去冒險,因為這也是她剛來台灣時曾經的夢想。「那時候人生歷練不夠,經濟能力也不許可,且另一半又阻擋,所以就一直擱著。」本想嘗試貸款開店的她因而暫時放下,選擇去上班。

如今,她終於盼到了機會,「我要做什麼比較好呢?」

「你可以去開一家湖南餐館什麼的......」朋友你一言我一語,但不善料理的她,明白這不是她想要走的路。

突然間,「冰!」像一道白色光茫,從她眼前閃過。「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鍾愛吃冰,加上她曾聽過這句台語諺語,於是,她決定開店賣冰,與大家做「冰」友。

◎與冰有緣 頂下冰店

無油煙、環境舒服,每天又可吃到愛吃的水果,珊珊積極到各家冰店嚐鮮考察,最後這家冰甜品店雀屏中選。

當她找老闆洽談時,老闆剛好要另開早餐店,她便毅然決然將冰店頂下來;然而,一開始也是歷經了一番波折,從尋覓合意的店面、裝潢到應徵員工,她無不親力親為。

珊珊自省以前個性沒有那麼好,但透過以前的工作經驗,磨練出一套自己對待員工的方法,「當我們不認真做,成果出來不管是好與不好,你不會很去珍惜,且態度是隨隨便便,所以認真去做,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表達自己的觀念,珊珊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及三思而後言。

◎疫情打擊 堅守頂尖美味

秉持使用台灣在地食材,融入獨特雪花冰磚,並堅持豆類、糖水親手熬煮,和採當季水果,讓顧客品嚐頂尖美味。但回首前年3月開幕時,天氣寒冷,加上疫情延燒,冰甜品店經營慘澹,「既然都做了,就自己吃苦一點、認份一點。」珊珊自我鼓勵。

每位客人來到店裡,她都用心對待,因為服務品質關係著一家店的生存關鍵,她說:「如果今天我是客人,也會感受到這家店的用心,因為東西好吃是一回事,服務態度更是重要。」

她希望員工要把自己當作客人,嚴控店裡的品質。也因為這種工作態度,讓員工口耳相傳,而最近還開了分店。珊珊感觸道:「很珍惜每天的生活,雖然偶爾會喊累,但還是蠻開心的。」

◎愛心商店 兩家齊響應

「怎麼覺得你看起來很面熟?」去年8月,愛心商店的酵母媽媽黃秀真,在好同學的陪伴下,向博愛街的店家一一募心募愛,結果珊珊第一眼見到秀真的同學,忍不住驚訝地說。

兩人很投緣,當那位很「面熟」的同學一問,「珊珊,你願意加入愛心商店嗎?」

「好啊!」她想都沒想一口答應。

珊珊先前已加入社會服務團體,她說:「花蓮有很多偏遠地方或者小學生,沒有飯吃,我捐一些錢,雖然沒有很多,但也聊表自己的心意。」

黃秀真讚歎地說:「珊珊加入愛心商店後,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她會在竹筒上寫一些字,擺放在付費醒目的地方,所以竹筒很快就滿。」

只要換上新的竹筒,珊珊便自己帶頭先投錢進去;愛需要帶動跟分享,珊珊很有智慧地表示,「當你養成一個好習慣,周遭的人都會跟著你一同養成。」有做就有得,她覺得付出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回報,但至少有獲得成長。

布施,不在金額多寡,而在那一分珍貴的善行,珊珊用心用愛經營冰甜品店,積極響應愛心商店,也為自己和需要的人儲存幸福。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