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善與愛

0觀看次
A- A+

日期:11月19日
地點:臺中靜思堂三樓會客室
撰文:林美宏

秉持「無相付出 所得無量」,余自成無悔地拿著相機,堅守人文真善美報真導正的使命,讓世界看見愛不分宗教、種族的溫暖。(攝影/歐明達)

◎用照片傳遞美善

他不是媒體人,甚至沒有大眾傳播的學歷背景;他只是一名信奉佛教的慈濟志工,卻在遙遠的伊斯蘭國度,透過鏡頭,傳遞人間的真善美。

今日的鏡頭是明日的歷史,難民的苦在於沒有家也沒有國,只想偷渡到一個可以安身的地方。長年居住土耳其的余自成,值此殊勝因緣,八年來,他記錄難民的故事,也看到媒體記者及政府官員到訪土耳其,看到慈濟關懷難民的善行時,紛紛感動流下淚水的畫面。

◎學校就是孩子的家

當敍利亞難民大量湧入土耳其,許多家庭沒有經濟能力,年幼的小孩被迫去工廠打工。「但願眾生得離苦」,上人慈示慈濟人把孩子找回來,要在他們心中播下愛的種子,不要讓孩子心中留下仇恨。2014年,土耳其僅有的三位慈濟志工--胡光中、周如意以及余自成,挨家挨戶,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協助他們就學;全球慈濟人募心募愛建立滿納海國際學校。

能上學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土耳其大多是穆斯林,但慈濟不分宗教、不分種族關懷天下苦難人。這段「找孩子」的艱辛歷程,因為慈濟家人點滴匯聚大愛,讓滿納海國際學校不僅是一所學校,更是所有學生的「家」;滿納海的師生更是個個充滿熱情與正能量。

◎愛的回饋

除了照片,余自成還以一則由二位巴勒斯坦的難民志工所拍攝的新聞——難民助臺防疫的報導,讓人看見善與愛的回饋。滿納海學校的師生,得知上人擔心疫苗不足問題,學習竹筒歲月精神,把平常累積下的錢捐出來。他們以感恩心付出,回饋這麼多年來臺灣慈濟給他們的愛。

那天總共募了一萬六千三百零九個銅板。有人質問,他們都沒錢了,為什麼還要捐那麼多?其實每個孩子捐出的錢,約台幣一、二塊錢,甚至幾毛錢,但是一萬六千三百零九枚銅板,代表著一萬六千三百零九個愛的信念,為臺灣加油;他們的心意遠遠超過捐出的面額,點滴捐輸都是善與愛。

在土耳其,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約瑟夫及穆罕默德都是巴勒斯坦的難民,記錄的是敘利亞難民的故事。兩人得自余自成的傳承,以難民身分報導難民,他們同文、同種、同信仰,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感動的事。

因為慈濟人賦予滿滿的愛與關懷,不止這次疫苗,包括花蓮地震、臺南風災等等,台灣哪裡有災難,滿納海的孩子都是第一時間,把他們的愛捐出來。

「報告上人,這一張是2014年關懷敘利亞的難民鄉親,上人給的慰問信。」余自成秀出上人的慰問信,這是歷史鏡頭,更是愛的記憶。

當時孩子不能受教育,是因為土耳其難民家長沒有辦法打工,不是不做,是沒有人願意給他們工作,導致孩子必須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主麻老師向上人請求一封慰問信,希望全球慈濟人把敘利亞難民當作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愛的薰陶下長大。有一天,他們將會在心版刻上「臺灣慈濟」。

◎謝謝臺灣

就在2014、2015年間,一波對慈濟的撻伐聲,令遠在土耳其的余自成相當難過,「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事?」

然而就在訪視紀錄時,因為難民一句:「謝謝臺灣」撫平余自成起伏的煩惱心。家訪時,幾乎所有難民家庭都會向慈濟志工(胡光中、周如意)說,「謝謝臺灣!」(因為他們只知是來自台灣的慈善團體)當下他好震撼、好感動,當慈濟遭受批評之時,這些孩子及家長卻說「謝謝臺灣」,這給余自成莫大的安慰與鼓勵,也再次體悟上人的教導,「對的事,做就對了。」

一幀幀愛與淚水的照片,交織出一篇篇動人的故事。余自成秉持「無相付出 所得無量」,無悔地拿著相機記錄人間美善,堅守人文真善美報真導正的使命,讓世界看見愛不分宗教、種族的溫暖。

◎盤點生命的價值

上人肯定余自成的付出,「這些報真導正都是很實在的故事。」上人強調,時間很寶貴,世間更需要和氣,社會要平平安安、和和氣氣,很需要媒體報真導正,讓人人都了解人間國際的訊息,但是要把人導向正確的方向,才能讓人開眼界,彼此和氣。

人間無常,佛法說苦空,人人到頭來都是一場空,還有什麼可爭的?最實在的就是守好我們的生命價值。我要慈濟人,人人盤點自己的生命價值,盤點這輩子,真正對人間付出、對社會有益的事有幾件?或者是擾亂了社會,讓人心不安?

生命盤點,期待人人來人間,不要虧欠,要為人間付出。期待人人的心合和互協,很和氣才能讓社會平安繁榮。尤其是這波的疫情,靈方妙藥就是虔誠茹素,培養完整的愛心,那就是「大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